最新消息

News & Message

:::
2019/11/20

服用魚油有助改善憂鬱症,但是,該怎麼選擇呢?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 身心內科 谷大為醫師

「谷醫師,之前看報紙說,「身心介面實驗室」研究「深海魚油Omega-3有助於改善憂鬱症,最近,還發表了國際性的重要臨床指引喔?」多年前罹患憂鬱症的劉伯伯症狀持續緩解,家人很關心他,希望保持不復發,出國念博士的女兒小瑜這次回台灣探親,拿出手機上臉書(facebook)轉載的內容到診間跟我討論。

服用魚油有助改善憂鬱症,但是,該怎麼選擇呢?

「對啊,其實大約20多年前就有研究發現『吃海產多的國家罹患憂鬱症、自殺等的風險比較低』,後續有學者發現深海魚油omega-3可能是其中的關鍵之一,我的老師,中國醫藥大學的蘇冠賓教授當時就投入研究,是這領域的先驅,目前和許多國際學者透過多個高品質的臨床試驗,早就有不少最高等級的科學研究支持魚油對於憂鬱症的幫助了。」

「這樣啊!那為什麼以前沒有人整理臨床指引呢?」劉伯伯接著問,看起來很期待的樣子。「我想,一方面雖然有不少證據支持魚油的療效,但也有一些研究認為效果不佳。另外,整理臨床指引相當耗費精力,因此,不管是精神疾病也好,身體疾病也罷,通常需要醫學會動員一個小組來整理,並且經過小組討論,決定那些內容值得推薦、如何推薦,那些則尚沒有得到足夠的證據支持。」

臨床準則(guideline)就像一座橋,連接醫療中的科學證據與臨床實務,讓醫師的作為有所指引,也讓接受治療的病人看到方向。

我接著說,「其實,像憂鬱症這樣複雜的疾病,藥物治療雖然重要,但有它的侷限性,國際上早就注意到非藥物治療,例如心理治療、磁刺激、營養甚至運動都非常重要,而許多關於憂鬱症治療的臨床指引近年已經將魚油列入建議了,像是2016年加拿大的CANMAT憂鬱症治療指引就把魚油放在『補充性療法』的建議項目當中,不過對於如何選擇、如何使用,卻從來沒有有力的專家學者解釋細節,因此,造成醫界不敢支持、市場上產品混亂、民眾也不知如何使用。」

小瑜又幫劉伯伯問道「谷醫師,那你們真不簡單,能夠完成這樣的指引!」,我笑著說「所幸2017年成立了『國際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Nutritional Psychiatry Research)』,因此,有機會和許多這個領域的國際專家合作,這一篇論文,總共有來自包括美國哈佛大學、英國國王學院、日本國家癌症研究中心、澳洲墨爾本大學等7國共15位專家的合作,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在這個領域國際論文引用量(hindex)前10名的專家,我們不只整合目前正反面的相關醫學文獻,也利用「德菲法(Delphi method)來補足研究不足之處、增進臨床上的實用價值。」

小瑜在英國知名的Newcastle University作質性研究,馬上理解德菲法對形成共識上的助益,於是接著說「谷醫師,那你們的指引裡面,有沒有一些情況是專家共識一致,但是證據不足的呢?」我告訴小瑜:「這很有趣,過去魚油的研究主要在成人的憂鬱症,因此對於兒童、孕婦、老年人等,確實魚油的療效證據是不足的,但是因為對這些族群,許多研究認為魚油有其他的助益,例如魚油可能降低孕婦早產的風險,因此,我們作者群裡哈佛大學的婦女身心醫學專家,Marlene Freeman教授特別提醒大家,考慮到魚油可能有多方面的助益,使用上也相對安全,所以在這些特定族群,還是可以考慮使用,這點就得到作者群的高度支持。」

小瑜覺得很有意思,繼續問還有沒有其他重點?我說:「論文裡我們特別整理了一個重點表格,針對成人憂鬱症,包括:『建議魚油配合抗鬱劑做為強化治療,療效較佳』、『強化治療可以和抗鬱劑同時開始使用,也可以在抗鬱劑療效不足時再加入』、『純EPA和EPA/DHA的混和物皆有效,但混和物建議兩者的比例EPA要為DHA的兩倍以上』、而『起始劑量建議至少需要1000毫克以上」等。

我喝了一口水,接著說:「除此之外,雖然魚油是相當溫和的營養物質,還是建議由精神科醫師評估病情後再行使用,尤其許多病人一開始像憂鬱症,評估後卻可能是雙相情緒障礙症(舊稱躁鬱症)或思覺失調症,魚油在這些方面的療效未充分證實;此外使用中有應該監測相關的副作用,產品選擇也應該諮詢醫師的建議,以免吃到魚油含量不足、比例不佳,甚至雜油比魚油含量還高的劣質品。

劉伯伯聽了很高興,要小瑜去看看留學的大學圖書館有沒有購買這篇期刊,快去下載給他看看;我輕鬆地告訴他們:「如果有興趣,目前這篇論文有幸被期刊列為「主編精選文章」,可以免費下載,妳有空可以下載來看看,希望能夠對劉伯伯的治療有所幫助!」

臨床上,憂鬱症病人常常是最無助而痛苦的一群,精神科醫師常聽到病人在診間回想著病前的自己,說著感覺生病之後「回不去了」、「欲振乏力」等無奈的喟嘆,而他們的家人看到病人的痛苦,卻束手無策的狀況,心裡頭其實可能和病人一樣辛苦。

近年健保財務緊縮,對於心理治療等心理社會處遇(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的給付常常透過大數據來監測,導致不合理的抽審甚至核刪,扭曲的給付制度造成醫師對於非藥物治療的態度轉趨保守,甚至許多醫師因此選擇「最能留住病人」而非「最能幫助病人」的治療方式。此外也常看到病人和家屬在這種情形下,受到廣告的影響,自費買了很多沒有根據的營養食品來服用,卻毫無進步。

期待這樣的論文能夠拋磚引玉,相信不只是魚油,所有的疾病都應該有專科醫學會來推動相關的臨床診治指引,並且受到政府的規範,屏除不當的促銷與廣告;這樣不只在臨床上對於病人有所助益,也期待能喚起政府與國際社會對於非藥物治療的重視以及規範,讓病人能少走冤枉路,得到正確的建議以及高品質的治療。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94期 

相關文章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