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精神醫學部 劉光興職能治療師
「從今年開始我要每個禮拜運動三次!」、「從明天開始我每天要早睡早起,出門運動再去上班!」過去十年間為了維持健康或減肥,喊著這些口號,但最終都以失敗或無法持續收場。我想這些情景對許多讀者而言並不陌生,也是我一再發生的經驗。從失敗的教訓中,我也很想知道為什麼明明清楚知道「運動對我有幫助」、「我也希望自己的身體狀況變得更健康」,但最後都半途而廢,甚至連開始都還沒開始就決定放棄了。
對我來說,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是生活中太多誘惑,像是享用美味的鹽酥雞、滷味或者在床上發懶看劇,比起喘得累吁吁的運動都開心太多了。而且,從事這些社會認定或指引認為不健康行為的過程,心裡也不斷萌生出罪惡感,也更加強化自己是「不健康者」形象的想法,導致到最後打斷運動或健康生活計畫的延續。無論是作者自己的生活,或在服務個案過程,經常有機會討論到「如何形成健康生活型態」的議題。不過,評估了解自己的現況,永遠會是執行計畫的第一步!本文章的後半將透過一些體適能基本知識與跨理論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幫助讀者了解自己的身體與心理特性、環境特徵,並透過建立習慣的小撇步,幫助自己形成有效的健康生活計畫。
透過理論基礎瞭解,為什麼我們無法持續從事健康行為?
首先,開始一個新的計畫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是動機。若以跨理論模式的五個階段來審視動機與意圖,產生行動的想法會在思考期到行動期間徘徊。落在思考期的人往往思考著「我該不該開始?做這件事的價值到底是什麼?」、「我開始了會不會失敗?萬一又失敗了該怎麼辦?」或「這段時間感覺好辛苦啊!」我接觸的朋友或個案大多落在思考期,想開始執行計畫,但又被「恐懼」、「缺乏相關知識,不曉得如何開始」或「過去的失敗經驗」等因素阻礙意願。
因此,讀者可以透過「表格A」確認自己目前的改變階段是在哪個階層,接著使用「表格B」,找出最像自己的描述,大略評估自己於心理上的弱點,並讀取建議產生合適的健康行為改變計畫。
為什麼那些人喜歡運動,我想到運動就覺得頭痛!這真不公平
每個人身邊不乏有喜歡跑步或運動的朋友。我也曾經認為這對我來說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要我喜歡上累得要命的事情根本不可能!我曾因此詢問喜歡運動的朋友,他們喜歡運動的原因是什麼。通常他們給我的答案是「從小就開始做了啊!已經是習慣了」、「我喜歡運動完心情很好的感覺」以及「我知道它對我有幫助,所以我就繼續做了,少做一天心裡還覺得怪怪的」。我想,選擇喜歡或「適合自己」的運動以及「正確的心態」是最重要的!
什麼是適合自己的運動?
● 適合自己的體能條件(執行的時候感到不勉強,不會太不舒服),慢慢走路也是一項很棒的運動!因此,不要有過高的期望而拼命去做超過自己能力以外的運動,很容易讓自己挫折而不繼續從事。
● 適合自己的喜好(執行的時候感到有趣新奇),這個感覺會讓你對運動充滿期待,或者在運動中找尋新奇的刺激源,如走路時一邊熟悉居住社區有什麼新餐廳開幕。
● 你願意讓這項運動每天發生在生活當中(不排斥每天或經常執行)
除了以上因子,環境的評估也十分重要。有些人不曉得居家或工作場合附近哪邊有適合運動的空間。
提供作者曾嘗試的運動:壺鈴。我認為壺鈴是重量訓練初入門的好選擇,除了運動效果佳,也能在家中輕易執行。在進行過程須注意三大點以避免運動傷害增加運動效果。首先深蹲時,(1)以一般速度蹲,慢速站起,可以更強化伸肌的訓練,因為一般來說,伸肌的力氣會比屈肌弱,可更加強這部分。(2)深蹲時,可照鏡子確認身體排列無歪斜,背部無駝背,下肢無過度內八或外八,避免姿勢不正確造成運動傷害。(3)大腿蹲到與地板平行。最一開始可透過少的執行次數來達到運動效果,直到體適能表現已有進步再來增加運動強度。
建立正確的心態可以預防失敗
當你決定改變的時候,那真的是一個很棒的開始!值得注意的是,對「計畫失敗」的預防計畫。許多行動/維持期的朋友特別容易因為「自信過滿/得意過頭」而失敗。
因此在這個階段,預先排除可能的風險情境、環境控制、來自朋友或家人的支持是特別重要的,幫助自己可以堅持行為或習慣的維持。
最近在讀一本習慣培養的書籍「最強習慣養成」,我從書本中挑出三樣我認為培養習慣最需有的心態,盼能幫助讀者踏出計畫的第一步:
● 縮小目標:開始執行往往是最困難的,因此將目標最小化,使你的計劃更容易起始,例如將「每天健走30分鐘」的目標修正為「走出家門」。
● 正向的放聲思考法(Think Aloud):人們往往會以自己沒達到某目標批評自己,可在心中喊出「如果我出門運動,我的生命會有些不一樣」取代批評,可能會有不同的效果。
● 接納:完美主義會讓人滿身挫折,先想著「開始執行」而非「持續進行」會讓你對自己的期望降低一些,不過挫折也是生命中必經的一部分哦!
資料來源
Prochaska, J. O., Redding, C. A., & Evers, K. E. (2015).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and stages of change. Health behavior: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125-148.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2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