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大附醫以病人為中心,秉持著無止盡追求醫學治癒的目標,校院專家齊心努力,積極發展尖端醫療研究,持續引進
精密的醫療設備,開發最適合醫護、病人的各類資訊軟體,打造智慧醫院,提供民眾便捷安全的友善就醫環境,透過智能平台與醫療網的串聯,將照顧觸角從病友延伸到社區,造福更多的民眾。
致力符合需求的創新與尖端研究
中醫大附醫展望未來10 年的醫療發展,以聯合國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SDG 3:健康與福祉」為推動方向,結合
校院研究資源,以數位化、人性化的照護,在病人服務、醫療照護、管理效能、醫療資源整合等面向,發展全方位的智慧醫療,造福更多病人。
中醫大附醫自2020 年起與台中市、南投縣政府消防局合作「中台灣AI 救心網」計畫,於救護車上透過遠距AI 輔助判讀心電圖,提升到院前AMI(急性心肌梗塞)判讀效率及準確度,將救治提早至「到院前」。2023 年至2024 年共診斷6,976筆心電圖,搶救403 名急性心肌梗塞須接受緊急心導管的病人。
有鑑於澎湖縣位處離島交通不便、急救後送困難度高,2024 年將AI 遠距照護模式及設備導入澎湖縣「菊島守心鏈」消防隊與衛生所,透過AI 遠距判讀心電圖診斷結果、提升到院前AMI 判讀效率及準確度,加速緊急通報流程,爭取治療的黃金時間,減少病人因診斷延遲產生之不良預後。2024 年5 月31 日於澎湖縣成功判讀急性心肌梗塞首例,至2024 年12 月共診斷240筆心電圖,搶救13 名急性心肌梗塞須接受緊急心導管的病人。
2023 年榮獲國家醫療品質獎 傑出醫療類- 優選、國家新創精進獎。
醫療人員每日需投入大量時間於病歷紀錄與醫囑管理,為平衡行政作業與臨床照護,中醫大附醫積極開發創新資訊工具,以減輕行政負擔並提升整體醫療服務品質。因此,導入自主開發的生成式人工智慧開發平台——病歷小幫手MIRA(Medical Information Revise Assistant),整合大型語言模型、自動語音識別等技術,使醫療人員能在MIRA 的輔助下,快速撰寫病歷紀錄,進而提高工作效率。
【AI 輔助決策提升醫護效率】
・快速上手:操作簡單直覺,醫療人員僅需10 分鐘即可熟悉並有效使用MIRA,提高工作效率。
・廣泛應用:自2024 / 05 / 29 啟用至2024 / 12 / 31,MIRA 的使用量已達79,655 次,顯示其在臨床環境中的高度實用性與需求。
・提升記錄效率:透過語音輸入與自動生成功能,病歷書寫時間縮短30% 至60%,顯著減輕醫師的行政負擔。
・醫師滿意度提升:使用MIRA 後,醫師滿意度從70% 提升至85%,反映其在優化病歷書寫流程方面的有效性。
・降低拼寫錯誤:MIRA 內建英文拼寫與文法校正功能,使拼寫錯誤率從5% 降至1%,提升病歷的準確性與可讀性,減少潛在的醫療溝通誤解。
「護理記錄」能追蹤病人的健康狀況與照護過程,以利醫護團隊溝通協作,是醫療照護的關鍵文件,為確保詳實紀錄,常造成臨床工作負荷或導致延遲下班。為減輕護理人員負擔, 自2020 年起中醫大附醫收集臨床護理師的語音檔,開發第一代系統-小南護理語音,2023 年進一步結合歷年累積的中英醫護專用語料及生成式AI,開發出AI 護理語音助理。
AI 護理語音助理系統已融入現有護理資訊系統與照護流程,護理師僅需運用臨床現有工具(護理行動手機)錄音,便可在照護時同步紀錄,且可中英文、醫療用語夾雜使用,符合口說習慣且辨識準確度達8-9 成,透過語音辨識,人工智慧自動生成符合DART(焦點紀錄法)格式的護理紀錄,護理人員僅需檢查與潤飾即可完成紀錄。導入後顯著提升紀錄效率,每筆記錄時間由136.86 秒縮短為83.13 秒,平均降低53.73 秒,節省時間達39.26%,由於每月產出數萬筆護理紀錄,AI 工具能有效支援臨床文書工作,減少負擔,護理師使用滿意度平均達95.40%。
加護病房醫療團隊照護病況危急且變化迅速的病人,需24 小時監測病況與處理各種檢驗、醫療儀器設備等的龐大數據,長期高壓易導致過勞。導入遠距重症戰情室 HiThings Tele-ICU 系統後,整合資訊與決策輔助,減輕臨床醫事人員負擔且提升照護品質,經臨床實證,導入系統後,加護病房死亡率降低5.4%(改善率20.5%)。
【AI 輔助決策提升醫護效率】
・資訊整合:透過「單位總覽面板」與「個人數位孿生面板」,掌握病房概況與個別病況。
・決策輔助:個人數位孿生面板可顯示個別病人生理狀況,結合AI 診斷與預測、病程趨勢、跨科別聯合遠
距會診、與醫院資訊系統的各項子系統介接。
・減輕工作負擔:醫師查找資料時間縮短41.8%、護理交班時間縮短62.2%、營養評估時間縮短66%。
【改善醫療品質】
・即時監測:掌握各類重症地圖、高危險病人。
・提升治療成效:肺保護治療率提升36.4%、營養達標率提升48.2%。
・減少其他風險:抗藥性菌株發生率降低13%、自拔管率降低10.8%。
【獲獎事蹟】
・2024 年風傳媒AI 整合大獎首獎 ・2023 年HIMSS Davies Awards
・2023 與2024 年SNQ 國家品質標章
傳統醫療儀器管理仰賴紙本作業,不利於掌握維護紀錄與風險評估,也影響設備管理效率與決策支援。中醫大附醫訂有「醫療儀器管理辦法」執行全院醫療儀器之全生命週期管理,包含儀器評估、維護保養及風險管理等,為加強管理的行動化、自動化、智慧化,於2024 年與美國ECRI(Emergency Care Research Institute)機構合作,導入國際標準的醫療儀器風險分級架構,以「病人為中心」,根據儀器放置地點、病人種類、操作人員等因素,將全院醫療儀器區分高、中、低風險,提升管理一致性。
於2024 年依ECRI 架構且結合院內財產系統建置智慧醫療儀器管理系統3.0,設備保管人直接用手機App 掃描紀錄取代大量紙本維護紀錄,且包含維修輔助決策、貴重儀器預警維護系統、最適化保養、CT 管球趨勢分析等子功能已陸續於2024 年起分階段上線使用,預計2025年完成全系統建置。
優化成果
【提升維護管理品質】
・系統自動建立維護清單,規劃適當檢修頻率,且依風險等級、保養週期,自動通知保管人執行儀器保養維護,落實盤點與維護效率且避免遺漏。
【提升維護管理品質】
・每月儀器保養、儀器盤點或故障報修,可透過行動裝置結合院內App 掃描與查詢,提升設備維護效率。
・醫療儀器維修申請單簽核後,由系統執行自動派工,平均請修單派工處理時間降低95%。
・無紙化成果:保養紀錄每年減少用紙11,665 張以上,且每年減少報修簽核用紙25,799 張以上。
【數據分析與決策支援】
・系統分析故障原因(如:元件老化、耗材更換、零組件更換、連線異常、人為因素、確校/校正案等),及早介入進行改善,降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