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醫療新聞
掌握歲月的密碼 端粒長度檢測 中醫大附醫精準掌握老化關鍵 超前部署樂齡人生
2024/7/31隨著台灣人口結構的持續演變,我們正進入超高齡社會。這將對我們的社會、經濟以及健康保健系統帶來深遠的影響。在這樣的趨勢下,早期發現老化跡象及促進樂齡生活方式成為至關重要的議題。*端粒(Telomeres)作為老化過程中的關鍵指標,其長度與老化程度密切相關。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提出透過端粒的長度檢測,我們可以掌握個體老化的程度,有助於制定個性化的抗老化計畫,如建立健康飲食、規律運動、良好的睡眠習慣以及減少生活中的壓力,從而達到健康老化的目標。
外食族天天拉肚子三回 腹絞痛逾兩年 中醫大附醫「智腸檢」 抓出腸道抗藥性壞菌 精準補充益生菌 終於停止腹瀉
2023/11/841歲曾先生是名房仲業者,幾乎每日外食加上工作壓力大,因此常頻繁腹瀉絞痛,一天跑三、四次廁所持續兩年,並不以為意。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以下簡稱中醫大附醫)健康醫學中心進行年度健檢時反應此現象,中醫大附醫健康醫學中心 林文元副院長建議曾先生先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若是更嚴重時再接受腸胃鏡檢查。
國人四成胃食道逆流 每晚躺下溢刺酸火燒心 四旬男痛不欲生 埋線24小時動態監測 精準發現問題 六旬長者上腹部悶痛 以為赤酸跑遍醫院檢查 埋線96小時無線監測 發現問題不在腸胃
2023/6/164歲的詹女士,常感覺自己的上腹部悶脹還有灼熱感,多次跑到各醫療院所接受胃鏡檢查,也服用過強效制酸劑,症狀仍然不見改善,詹女士到蕭望德醫師門診尋求幫助,接受24小時食道酸鹼監測後,卻不像謝先生能找到明顯酸逆流,但鑒於上腹部灼熱感依然十分明顯
立冬進補,「補」! 「補」?「補」!?
2022/10/31立冬,每年的11月6~8日,代表著冬天來臨,溫度下降,水氣減少。正所謂秋收冬藏,配合四季變化,人體也要將精氣內藏以滋補腎水,因此民間普遍流傳立冬進補。但補有分溫補、平補、涼補,必須依照個人體質決定,個人體質又受到天生因素、生活飲食習慣、天候變化...
長新冠後遺症 中醫can help!
2022/7/20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賴香君醫師及歐世宸醫師,受邀發表關於長新冠及疫苗後遺症的中醫治療。長新冠相關症狀除了可以透過中藥、針灸的方式調理,也可以藉由食療、穴位按摩、導引復健等方式加強療效。根據台灣衛福部資料統計,疲倦是感染新冠肺炎後最常見的長期症狀,此外,神經精神後遺症也是很常被提及的現象
輪班、夜班作息「逆時鐘」 中醫調養改善代謝助好眠
2022/6/13生理時鐘主要受到晝夜光線變化的調控,也會受到飲食、運動的影響。夜班工作因為光線刺激、飲食與睡眠作息失常,會讓身體各器官系統的節律無法協調同步,出現睡眠障礙、內分泌失調、代謝異常。
更年期潮熱人發胖 中醫助您減重又降火
2022/3/1女性接近停經時,偶爾會感覺由前胸或後背往上遍及頭面的陣發性烘熱感,還經常伴隨心悸、冒汗等表現,這就是「更年期潮熱」。潮熱的發作頻率少則一天一至兩次,嚴重者甚至五至十分鐘即發作一次,實在相當困擾!而隨著年齡增加、代謝率下降,更年期階段的荷爾蒙失調也容易引起中年發福,增加罹患三高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憋尿憋出鹿角狀腎結石 微創雙鏡聯合手術一次清除
2021/8/4台中68歲洪先生近年飽受腎臟結石困擾,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進行斷層掃描發現左側腎臟內有一個長4公分、寬3公分的鹿角狀結石。泌尿部謝博帆醫師進行「微創雙鏡聯合手術」,術中完整清除結石,術後恢復情況良好…
消化性潰瘍有隱患 飲食療法減輕不適
2021/4/20消化性潰瘍是一種慢性發展性的疾病,由於腸胃道黏膜損傷而失去保護作用,其併發症(糜爛、出血和穿孔)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據統計,消化性潰瘍出現在十二指腸和胃臟的比例最高,好發年齡層為30-60歲,但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發生。
藥石攸關 這些用藥要留意
2020/12/21腎結石和膽結石是常見的疾病,臺灣約有10%的成年人可能被這些結石所苦。儘管體內有結石不一定都會出現症狀,但當結石沈積到特定程度或偶然發作時,所引起的併發症及伴隨的劇烈疼痛,往往是相當難受的。腎結石和膽結石的形成過程相當複雜,而在眾多相關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