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今(13)日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將共同打造應用於中國附醫的頂尖醫院機器人(hospital robots)服務;以手術端、服務端兩路並進的方式,分階段提供智慧手術、物流、感染管制清潔等解決方案,未來還將擴大應用於2025年底啟用的「臺中市立老人復健綜合醫院」,具體提升醫療精準性、醫護人力運用、病患就醫福祉,帶動臺灣醫療與資通訊兩大優勢產業邁向新藍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德陽院長指出,新冠疫情爆發三年來,全球醫療型態發生巨大衝擊與變化,醫院隔離措施需求快速增加,但是照護病人的品質並不能減少,同時還需確保醫護人員的工作安全,維繫醫護寶貴資源的有效運作,此外,台灣在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平均每5人即有1人是65歲以上長者,智能醫療加入長期照護迫在眉睫,成為重要的公共健康議題。
周德陽院長強調,面對人口老化、疫情等多重挑戰,中國附醫早已佈局智慧醫療領域,近來多項創新智慧醫療成果在全球醫界展現佳績;中國附醫今年再宣布聯手工研院,增加導入業界機器人的智能服務,在醫院搶救生命分秒必爭的急診處,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快速、確實的消毒清掃,並啟動智動化補充衛材,減少人力點班的時間成本,讓急診醫護同仁可以集中人力與時間,回到搶救病人身上;在護理部門方面,手術所需之包盤、包布及沖洗傷口藥水需求量極大,每日約250-270趟次,導致人員轉送搬運過程易造成職業傷害,有了智能機器人協助運送手術器械,不僅能減少護理人員的職業傷害,還能有效追蹤管制物品流向,提升醫療效率。此外,工研院的醫院機器人,還能24小時在手術室與負壓病房等場域進行徹底清潔消毒,減輕醫院人力負荷,提升感染控制品質,進一步保護病人安全。
工研院副院長張培仁表示,面對人口老化、疫情等挑戰,中國附醫期待透過引進創新科技,提高醫療效率、提升服務品質,雙方洽談後一拍即合,決定攜手合作,而中國附醫也成為工研院在「醫院機器人領域」第一家簽署MOU的醫院合作夥伴。這次合作,工研院預計將整合國內科技大廠之技術量能–例如:醫材製造商鐿鈦科技子公司「瑞鈦醫材」、廣明光電旗下子公司「達明機器人」,透過生醫、機械、光電…等跨領域技術整合,從需求確認(check)、任務選定(choose)、建立(create)運作模式,透過「3C策略」滾動執行,逐步累積智動化應用成果。
工研院長期深耕精準醫療與智慧機械等領域,持續扮演產業平台角色,除了提供法規輔導、技術轉移等服務外,也透過經濟部技術處成立的「TIBIC生醫產業跨域整合實驗場域」(Taiwan Integrated Biomedical Industrial Center)將各項智慧科技與廠商共創,提供產品臨床前驗證,加快業者商品化腳步。
根據市調機構Market Research Future於2022年底最新報告指出,全球醫療機器人(medical robotics)市場規模將於2030年成長至逾新台幣7,000億元,複合年增長率(CAGR)達15.8%。工研院與中國附醫將分階段合作,逐漸擴大智能醫院應用範疇:
- 第一年在服務方面,將應用自主移動機器人於急診與護理部門,針對手術室、急診室、隔離病房等區域,提供物流、感染管制清潔、醫療行政效率等精準解決方案;在手術方面則選定骨科、神經外科合作,輔助醫師更精準掌握病灶位置。
- 第二階段陸續應用其他智能科技於中國附醫各部門,
- 第三階段再擴大應用於2025年啟用的「臺中市立老人復健綜合醫院」,打造高規格AI智慧醫院與長照智能服務,為病人與社會貢獻心力。
經濟部技術處以科技專案補助工研院開發之「自主移動機器人(AMR)」搭配光學與視覺感測,有三大特色,第一高智能,導入時免設軌道或標記,即可智慧運算出最佳行動路線;第二高自動,能自主避開障礙、隨時待命;第三高防疫,在高度要求感染管控的場所使用,具高度防疫保障。「手術機械手臂導引系統」則具有三省優勢,第一省時,節省手術前準備時間;第二省心,藉由導引系統提高精準度,患者安心;第三省負擔,有別於傳統手術過程需拍200多張X光片,使用「手術機械手臂導引系統」僅需拍2張,大幅減輕輻射劑量。再搭配「仿生3D列印醫材技術」,透過材料、結構設計與3D列印,讓術後組織功能修復完善。
工研院積極擘畫「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希望以科技建構「健康樂活」的應用領域,深耕智慧醫電、再生醫學、醫藥研發等重點技術,跨域共創產業生態,並切入國際生醫市場價值鏈,以增進民眾健康福祉,提升產業附加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