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 Message

:::
2019/6/24

腸道不給力 便祕找上門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內科部消化系 許偉帆醫師
 

便祕是個令人困擾的問題,在女性、小孩與年長者更是常見。根據調查,大約15-20%的民眾有便祕問題,在65歲以上住院、長 期臥床或需要長期照護的長者,盛行率更高達4成以上。便祕有3種常見的類型,一是每週排便兩次以下,常見於年輕女性,這種便祕往往合併精神不濟、食慾不振等現象;另一種則是腹部用力才能順利排便,多見於年長者,主要是排便肌肉無力所致;第三種則是兼具上述兩種類型的症狀:排便無力且排便次數減少。

年輕人的便祕常合併腹痛

為何會便祕? 

便祕的因素包含性別(男性:女性=1:10)、人種(臺灣原住民的便祕比率較低)、飲食(膳食纖維與水分攝取)與活動量的多寡。一些慢性疾病與藥物也會加重便祕的嚴重程度,諸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中風、巴金森氏症、脊椎受損、憂鬱症、大腸直腸癌等;導致便祕的常見藥物包含利尿劑、巴金森氏症藥物、部分憂鬱症藥物、降血壓藥、抗癲癇藥、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嗎啡類止痛藥等。便祕除了會造成不適,1992 年西方學者已在知名期刊《腸胃學》(Gastroenterology)中指出,排便量少的人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比較高。
 

年輕人的便祕常合併腹痛

現代年輕人三餐老是在外,長時間工作讓運動時間壓縮,雖然每天都有喝水但飲用的多半是市售含糖飲料或咖啡,這些雖是水分來源之一,卻受其滲透壓與利尿等因素的影響而讓身體更渴,因此年輕人(尤其是女性)因為便祕而就醫者並不少見。

這類年輕患者除了便祕之外,往往還會合併腹痛症狀,醫師從X光片就能判斷糞便分布的部位是否與臨床症狀相符,經過適當的藥物處理與護理衛教,多半就能迎刃而解,後續檢查也無異狀。
 

長期臥床者的腹中隱患 

另一種較難處理的便祕常發生在長期臥床的年長者,他們因為運動量不夠、腹部肌肉無力、長期膳食纖維攝取不足而容易便祕,這種情況使用藥物治療的效果有限,有時甚至需要家屬挖出肛門口的硬便才能將卡在大腸裡的糞便排出。 

由於便祕的主因往往來自水分、膳食纖維攝取不足與運動量不夠,所以攝取適量水分可以促進排便研究證實,水分攝取量與便祕的發生率成反比,膳食纖維若攝取足夠,也可以減少排便所需時間並增加排便次數。
 

治療便祕藥物與注意事項 

●滲透壓型瀉劑(如:氧化鎂、甘油球)或可刺激腸蠕動的緩瀉劑(如:仙塞落糖衣錠、 散肚祕錠、便通樂等),使用這兩種類型的瀉劑容易養成習慣性。 

●膨脹型的軟便藥(植物性膠質或人工合成植物纖維,如:樂瑪可等),雖然使用者較少會出現習慣性,但服藥時須配合大量飲水,且服藥後可能會有腹脹感。 

●潤滑型的瀉下劑,包含橄欖油、藥用級的液體石蠟等。大腸鏡檢查前服用的清腸藥物(如:磷酸鈉)也屬於瀉下藥物的一種,因為容易導致電解質不平衡,不建議長期使用。 

●益生菌也能改善部分便祕患者的症狀。
 

醫師的叮嚀

要遠離便祕,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下列幾點: 

●每天攝取水分1500-2000c.c.,且以溫開水為宜,年長者要少量多飲。盡量避免飲用市售含糖飲料、咖啡與酒精。 

●多食用五穀雜糧、蔬菜水果,尤其推薦柑橘類水果。少吃精緻食物,例如麵包、甜食、速食等。 

●每天至少走路30分鐘,保持心情愉快。 

●養成固定的排便習慣。 

●控制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等)。 

●做腹部按摩,沿肚臍四周,以順時針方向按摩至下腹部,按摩時不妨抹些薄荷油,可以減少腹脹且幫助排便。 

●照顧長期臥床的病人,要多協助他們做全關節運動或翻身以刺激腸蠕動。

資料來源:中國醫訊170期

相關文章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