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環境和遺傳的因素在人類和動物的行為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侵略性」並非是萬惡的,在演化中甚至能夠在個體爭奪資源時,帶來一定的優勢。可是人類的侵略性在文明社會卻會帶來不必要的傷亡。
在過去,曾有遺傳學家認為染色體異常,是導致暴力犯罪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帶有 XYY 基因型的人,被認為特別容易犯罪。科學家曾認定,帶有 XYY 基因型的人,會有特別高的身高和暴力傾向。這個觀點曾被教科書廣泛引用,可是事實上卻缺乏科學證據,基本上就是標準的以訛傳訛。愈來愈多的證據反而顯示,XYY 基因型的男人確實長得較高,可是卻沒有特別具暴力傾向。當學界漸漸認識到這個對染色體異常的認知偏見後,就把注意力轉移到基因突變上。
在利用動物和人類雙胞胎進行的遺傳學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侵略性行為在人類的「可遺傳性」大概為 0.5,意即對侵略性行為這個表現性性狀而言,遺傳因素可解釋大約 50% 的變異數,而環境因素則可能為另外 50%。並且,侵略性行為這個性狀,也非單一基因或少數基因的變異就能夠完全解釋的,因為它是一個數量性狀遺傳,就像身高和體重一樣,姑且不論環境的影響,其遺傳因素也是由好幾個,甚至大量的基因變異所決定的。
雖然在實驗鼠進行的研究發現了近廿個基因可能和侵略性行為有關,可是在人類的研究中,僅發現其中少數幾個基因變異可能和侵略性行為有關。
雖然這些基因的多型性或突變和侵略性行為有關,可是在遺傳上,這些基因之間也存在著複雜的交互作用,稱作「上位效應」。
全文請閱:科學月刊 http://www.scimonth.com.tw/
黃貞祥(任職於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
台灣立報 – 2013 年 3 月 4 日 上午 1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