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 Message

:::
2013/3/1

唐朝用牙刷 宋有麝香牙膏

人類何時發明牙刷?大陸考古學家挖掘發現,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唐朝,古人就已經發明牙刷。位於四川成都的「中醫藥傳統文化博物館」,是成都中醫藥大學的教學基地,收藏大量醫史文物與藥物標本,其中就包含一隻唐代的牙刷。

中醫藥傳統文化博物館的這隻唐朝牙刷,是一根十多公分長的棕褐色小棍,以牛骨製成。刷頭排列著六對圓形植毛孔,學者考證,當年的牙刷是以動物的鬃毛當刷毛。

一九八四年考古學家發掘成都的指揮街唐宋遺址時,從唐代灰坑中找到四把牙刷,其中兩把保存完整,是目前全球發現年代最早的牙刷。成都市文物考古所將一把撥給中醫藥傳統文化博物館,目前列為國家三級文物。

館方人員也指出,牙刷在古代被稱作「刷牙子」。從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書中記載可知,牙刷在南宋時已經是常見的生活用品。而古代的牙膏則稱為「揩齒藥」,是由各種中藥配製而成。北宋末年的「香譜」收錄了十幾種揩齒藥配方,其中提到的配料包括沉香、檀香、龍腦香、麝香、青鹽等。

2013/03/01 聯合報 @ http://udn.com/


元末郭鈺詩《郭恒惠牙刷得雪字》言:老氣棱棱齒如鐵,曾咀姦腴噴腥血。倦遊十載舌空存,欲挽銀河漱芳潔。南州牙刷寄來日,去膩滌煩一金直。短簪削成玳瑁輕,冰絲綴鎖銀鬃密。朱唇皓齒嬌春風,口脂面藥生顏色。瓊漿曉激凝華池,玉麈晝談灑晴雪。輔車老去長相依,餘論于君安所惜。但當置我近清流,莫遣孫郎更漱石。

由此詩可知,這已經是現代形制的牙刷:柄如短簪,由玳瑁製成,刷毛是白色馬鬃,由白色絲線鎖固在刷柄上。其有可能還是舶來品,在當時很是新奇,由南方寄來,價值一金。

從更遠一點推算,在相當長的歷史時間裏,古人護齒潔牙的方法是叩齒和漱口。晉葛洪《抱朴子·雜應》篇載:“或問堅齒之道,抱朴子曰:‘能養以華池,浸以醴液,清晨建齒三百過者,永不搖動。’”

北齊顏之推在《顏氏家訓·養生》曰:“吾嘗患齒,搖動欲落,飲食熱冷,皆苦疼痛。見抱朴子牢齒之法,早朝即齒三百下為良,行之數日,即便平愈。今恒持之。”可見其受“叩齒”方法的影響,身體力行之後,受益匪淺。

古代漱口普遍採用的含漱法以鹽水、濃茶、酒為漱口劑,唐代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暖水含……口齒牢密。”《延壽書》有用濃茶漱口的記載,“凡飲食訖,輥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齒,得茶漱滌,不覺脫去而不煩挑剔也。蓋齒性便苦,緣此漸堅牢而齒蠢且自去矣。”古人以叩齒和漱口來清潔牙齒,清潔效果不明顯,導致古人多患齒疾。

《史記·倉公列傳》即有“齊中大夫病齲齒”的記述;《後漢書·梁冀傳》載:冀妻孫壽“色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粧、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注引《風俗通》曰:“……齲齒笑者,若齒痛不忻忻。始自冀家所為,京師翕然皆仿傚之。”

晉代名臣溫嶠,因不堪忍受牙疾之苦,自行將病牙拔去,結果因破傷風而死。《晉書·溫嶠傳》曰:“嶠先有齒疾,至是(指牛渚磯燃犀照水怪後)拔之,因中風,至鎮,未旬而卒,時年四十二。”

唐代大詩人韓愈 32 歲時口中牙齒已七零八落,作《落齒》詩:“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齒,俄然落六七,落勢殊未已。餘存皆動搖,盡落應始止。”

“牙疼不算病,疼起來要人命”,古人患齒疾的情況普遍,卻並無治療良方,實在令人同情。

《淮南子·說山》:“掘室而求鼠,割唇而治齲,……用智如此,豈足高乎?”

印度人曾經用楊枝刷牙,所以楊枝又叫“木齒”,即梵語“憚哆(齒)家瑟詫(木)”。唐長安大薦福寺僧人義凈(634-713)在《南海寄歸內法傳》記載其《食罷去穢》條曰:食罷之時,或以器承,或在屏處,或向渠竇,或可臨階,或自持瓶,或令人授水,手必凈洗。嚼齒木,疏牙刮齒,務令清潔。餘津若在,即不成齋。……豈容正食已了,談話過時,不畜凈瓶,不嚼齒木,終朝含穢,竟夜招愆。以此送終,固成難矣!

後來此法傳入我國,我國人民也逐漸學會了這種刷牙方式。古醫書《外臺秘要》說,用楊枝將一頭咬軟,蘸了藥物揩牙,可使牙“香而光潔”。

除了楊枝以外,人們還因地制宜找尋其他合適的潔牙材料,如槐枝、桃枝、葛藤等,都與楊枝一樣有苦、澀、辛、辣的味道。從古書記載來看,到了南宋,城裡已經有專門製作、銷售牙刷的店鋪。那時的牙刷是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在頭部霑毛孔兩行,上 植馬尾。和現代的牙刷已經很接近了。 也有青鹽用布或者手指,在不然上面提到的古代牙刷,用這些蘸了,擦牙齒,然後用清水漱口。

沒有牙膏的時代,大家不僅能找到潔齒的材料,而且用“嚼”的方法來潔齒,看來比“刷”更為方便,實用。那麼,咀嚼嫩樹枝用以潔牙的效果究竟如何呢?古今都認為確有良效。李時珍也說,用嫩柳枝“削為牙枝,滌齒甚妙”。

http://blog.youthwant.com.tw/zxcvbnm89/zxcvbnmasdf89/32/

.


相關文章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