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疾病是我國十大死因排名第二,安裝心臟血管支架是常見的治療方式之一。根據健保局統計,2011 年國人就裝了高達 3 萬 8000 支心臟血管支架,不僅造成健保高額支出,患者術後需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更是精神及經濟上的雙重負擔;若未按時服藥,有機會出現血栓,導致更嚴重的心肌梗塞。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秘書長常敏之教授表示,在台灣有相當高比例的心臟病患者,其冠脈造影顯示,冠狀動脈血管狹窄程度介於 50-70% 之間,介於該以服藥治療或以介入手術治療之間的模糊地帶,「這種邊緣型血管狹窄的心臟病患者,以往必須靠醫師的主觀判斷來決定給予的治療方式。」「但冠脈造影檢查還是有其限制,受限於血管本身彎度、走向、角度等狀況不同時,從影像上經常並不易判斷血管內的真實情況。」
目前判定動脈狹窄嚴重程度最客觀且準確的為「血流壓力差測量」,是使用一種特殊且極細的壓力導絲進入冠狀動脈血管,測量冠狀動脈病灶處前後的壓力比值 (簡稱 FFR 值)。對於血管狹窄程度介於 50-70% 的病人,當 FFR 值大於 0.8,代表冠狀動脈雖有病灶,但血液流通量足夠,認為此病灶不需要作介入性治療,只需以藥物控制即可;如果經測量的 FFR 值小於或等於 0.8 時,即表示該病灶已造成血流量的不足,進而引起心臟缺氧,必須以介入手術治療,包括氣球擴張術或支架置放術來擴張冠狀動脈狹窄病灶,以恢復血流量,並改善心臟缺氧的狀況 。
2012 年 10 月 1 日開始,健保局將血管狹窄程度介於 50-70% 的病人納入「血流壓力差測量」健保給付,提供患者全方位的心血管檢查 。
關嘉慶報導 健康醫療網 – 2012 年 11 月 21 日 上午 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