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醫療新聞
中醫藥的癌症治療面面觀
2023/8/25癌症為台灣十大死因之首,隨症醫療的進步,癌症治療日新月異,現在認為癌症治療應結合多面向的專業,才能讓病友在治療的過程中,提升生活品質。根據健保的統計,成人癌症約有3成會尋求中醫治療,兒童癌症則高達6成。面對癌症治療的過程中,中醫藥可以提供多面向的介入,協助病人提升整體治療效果。
高血壓病17載 成功逆轉竟不藥而癒! 醫精準揪出「原發性醛固酮過高症」 「續發性高血壓」全台估53萬人 找原因可斷病病灶
2023/8/17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系、內分泌科王子源主任門診,經診斷為左腎上腺瘤造成的「原發性醛固酮過高症」(腎上腺生產過量醛固酮造成腎素水平下降而導致的疾病),之後由泌尿科醫師用腹腔鏡成功切除左側腎上腺,劉先生手術後血壓很快下降,經過多日休養後,血壓也逐步恢復正常,至今無須服用降血壓藥物,已經停藥一個月了。
六旬胖主管應酬多 體檢好嚇人 重度脂肪肝轉中度纖維化 半年狂甩五公斤肥油 紅字消退中
2023/7/5何先生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健康醫學中心進行體檢,檢查發現,肥胖指標的身體質量指數(BMI)一年內從32上升到34.2,逼近重度肥胖35,甚至肝功能、血脂肪、血糖和尿酸也出現紅字,腹部超音波則發現了重度脂肪肝,連肝纖維掃描出現中度肝纖維化
「超音波抽脂微創複合術」精雕塑型 乳癌切除乳房重建後 猶勝癌前之美的關鍵 術後兩天即可外出 恢復美麗自信
2023/6/15李建智副院長強調,幫病人回到癌症以前,「恢復舊觀甚至更好」,是整形美容醫學的最終使命。而「超音波抽脂微創複合術」就是目前體雕手術中重要的一環,除了減少腫脹加速恢復期外,微創治療更可以減少疤痕產生。
近七旬長者罹罕病「多發性系統退化症」 病情不定轉憂鬱 經顱磁刺激術挽救大腦 樂觀積極治療 重啟正向人生
2023/5/469歲的林女士五年前出現左側肢體僵硬、顫抖,以及走路不穩、容易跌倒的狀況,家人原來以為只是老化,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門診進行詳細檢查,竟發現林女士罹患罕見疾病-多發性系統退化症(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
眼角膜感染竟轉複雜型青光眼 六旬長者幾乎失明 超細導管精準植入青光眼手術 搶救近盲視力
2023/2/8六十一歲的張先生兩年前於電腦公司退休,回台中務農享受閒雲野鶴的生活,民國110年10月感覺自己眼睛有異物感,原本不在意,但後來實在越來越難受,求診於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醫學中心李宥伶醫師,確診張先生的眼角膜受黴菌感染嚴重潰瘍,經治療癒合後留下角膜疤痕,出現複雜型青光眼,其中右眼視力不到0.01,幾乎失明,產生隅角沾黏以及虹膜新生血管等多重後遺症,
膝蓋軟骨嚴重磨損,得換人工關節嗎?本院研發「胜肽結合膠原蛋白再生軟骨幹細胞」登上「國際醫學期刊」造福退化性關節炎病人
2023/1/5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合幹細胞中心主任洪士杰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長期專注於幹細胞之基礎研究、轉譯醫學與臨床應用。近期鎖定骨關節炎及角膜病變之再生醫學運用有了重要進展,以「具膠原蛋白12靶向專一導向功能之胜肽序列及其於骨關節炎及角膜缺損之應用醫學」榮獲第 19 屆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獎
75歲阿伯起床胸悶心悸,冠動脈阻塞高達99%!「運動心電圖AI輔助判讀系統」 及時介入治療倖免於難
2022/12/2975歲陳伯伯平日生活習慣良好,有高血壓病史,有天起床時忽然感覺胸悶心悸,原以為是胃食道逆流,到中國附醫尋求協助,經消化內科再轉介到內科部心臟血管系,吳宏彬醫師建議使用運動心電圖檢查心血管狀態,運動心電圖顯示陳伯伯運動最大心跳每分鐘139下,ST段輕度下降呈現缺氧,依傳統人工判讀與風險因子評估僅為冠狀動脈中度風險
冬天小心急性「腳中風」恐截肢命危!中國附醫搶救成功,臨床截肢率30%驟降至3%,成果榮登「國際血管學」醫學期刊
2022/12/15徐中和主任分析,張奶奶和郭伯伯,都是屬於急性「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 常常是由於心房顫動, 導致血栓由心臟打出掉落到下肢動脈血管, 而突發急性阻塞。一般治療後,「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病人死亡率以及截肢率仍有20-30%。針對此重大疾病風險,中國附醫2016年成立了「24小時溶栓團隊」, 投入研究治療
78歲婦人感染超級細菌昏迷 ! AI質譜儀1小時找出有效抗生素 《智抗菌》平臺累積十萬人以上使用 刊登頂尖醫學期刊《Journal of Infection》
2022/10/31七十八歲黃媽媽4月中旬因雙下肢紅腫住院,住院期間突然病情急轉直下,5月底併發肺炎,肺部嚴重浸潤,危急旦夕;黃媽媽感染了俗稱的「超級細菌–Superbug」–嗜麥芽窄食單胞菌,中國附醫醫護團隊啟用智抗菌平台1小時內即預測該超級細菌對抗生素Ceftazidime具有其抗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