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盛夏到來,夾帶著豐沛水氣的南風緩緩吹拂,無所不在的黴菌就悄悄地開始肆虐了。
黴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空氣、水、土壤皆有其蹤跡。夏天氣溫高,空氣濕度重,對黴菌而言是極佳的生存環境,臺語所說的「生菇」即指食物或用品的黴菌感染。至於人體,皮膚是和外界接觸的第1道防線,防禦主力為角質層,而角質層中的角質蛋白是黴菌主要的養分來源,皮膚表層的溫度也恰恰適合黴菌生長,再配合一些造成潮濕的條件(如:流汗、長時間包覆等),很容易引發皮膚的黴菌感染。毛髮與指甲是由角質蛋白構成,同樣也是容易感染的部位。在免疫不全的病人,甚至可能因而造成深部感染,導致肺部或中樞神經等處的併發症。
常見的皮膚黴菌感染
● 皮癬菌感染(最常見的一種)
香港腳(足癬)和灰指甲(甲癬)即屬此類,這兩種疾病常常一起發生。足癬有許多不同的類型,像是厚皮型、水泡型、脫屑型等等,並不一定會伴隨搔癢的症狀,許多民眾因為不痛不癢而忽略,未能儘早就醫,致使黴菌侵入指甲而導致甲癬。甲癬除了會使指甲增厚、變色及空洞以外,更嚴重的是會讓足部的皮膚抵抗力大幅下降,門戶洞開的結果,細菌便伺機侵入而引發甲溝炎甚至蜂窩性組織炎等嚴重的感染問題。
有足癬的患者,常常會伸手抓腳,所以很容易出現「一手兩腳」的情況,意即手癬與足癬一起發生。由此可知,黴菌的傳染力不容小覷。
在身體皮膚因封閉而悶熱的部位,例如男性的大腿內側與陰囊交界處,也很容易被黴菌感染,稱為股癬,像是長時間流汗的運動員或是建築工人等等,以及喜歡穿著不通風衣褲者,都屬於股癬的好發族群。股癬多半會帶來劇癢,如果隨意在藥局買成藥塗抹,一旦藥不對症,反而會引起更嚴重的惡化。其他身體各處的體癬、頭皮的頭癬和臉上的臉癬,也都是夏天常見的皮癬菌感染。
● 念珠菌感染
念珠菌是酵母菌的一種,常見於陰道、大腿內側、口腔及甲溝等,又以免疫力差者較為好發。女性在夏天若出現陰部搔癢、分泌物增多及有異味的狀況,大多是此菌作祟。
● 汗斑
由皮屑芽孢菌引起,好發部位以軀幹為主,四肢和臉部亦有所見。因為它會造成皮膚脫色或色素沈澱,所以又有變色糠疹的別名。脂漏性皮膚炎所造成的頭皮屑增加,禍首也是皮屑芽孢菌。
治療黴菌感染要做到的事
治療皮膚淺層的黴菌感染不難,只要切實做到以下幾點,就能將其驅逐出境:
● 改善生活環境與個人習慣
生活環境要通風乾燥;鞋子和褲子要通風透氣,避免長時間穿著牛仔褲或緊身衣物;流汗要快點擦乾;時常清潔重點部位(如:腳趾縫、腹股溝等);女性若使用護墊,須勤快更換;內衣褲和襪子要分開清洗;在潮濕的雨季,善用除濕機能有效改善室內濕度,減少黴菌附著衣物。
● 正確使用口服藥
目前的黴菌治療用藥像是Sporanox及Lamisil,安全有效。治療嚴重的足癬與曱癬,口服藥幾乎是唯一的選擇。民眾一般認為的傷肝,是病人有特殊體質才會引起的特例,與藥物本身關係極少。在服藥過程中,必須定期抽血檢驗肝功能,如有異常,馬上停藥。
● 塗抹外用藥要有恆心
外用藥是治療黴菌感染的利器。現今的外用藥大都是霜劑,1天擦2次,且有不同劑型可選擇。治療失敗者亦時有所聞,失敗主因大多是病人缺乏恆心,不癢就不擦,以致功虧一簣。在此提醒大家,治療黴菌感染應該要治療到完全無皮屑、不脫皮為止,並且搭配環境清潔與個人衛生習慣的改善,方能得到良好成效。
皮膚黴菌感染只要提早發現,配合皮膚科醫師適當的治療,就能成功擊退黴菌,重拾健康皮膚。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