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了大腸激躁症嗎?
大腸激躁症或稱腸躁症,意指”irritable bowel焦躁不安的腸胃”,是一種長期的功能性腸蠕動障礙,好發於年輕女性。通常自求學時代或初入職場時發病,病人會有腹脹、腹瀉、便祕、腹痛、腸鳴與腸蠕動感、大便有黏液、解便時感覺未完全排乾淨等腸道症狀,也可能合併腸道外的不適,例如失眠、焦慮、頭暈、倦怠等等。
為什麼會得大腸激躁症?
很多因素都可能會影響腸道的蠕動功能與調節能力,目前研究認為大腸激躁症的發生可能與腦腸軸不協調(brain-gut axis)有關,因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與腸道神經系統的失衡,造成排便習慣改變,或對腸道脹氣、膨脹的感覺異常敏感,引發疼痛、脹氣的不適感覺。大腸激躁症所帶來的不適感,也容易加重病人本身的焦慮或憂鬱,以致大腸激躁症更為惡化,是現代文明病之一。
對腸胃道的環境而言,來自於飲食的改變、壓力焦慮的情緒,可能會改變腸道滲透性、腸道免疫和微生物菌相,即俗稱的「壞菌多、好菌少」,導致腸蠕動障礙的大腸激躁症症狀。
大腸激躁症的診斷標準
目前缺乏有效的理學檢查或實驗室檢查來診斷腸躁症。
我們通常根據羅馬IV標準(Rome IV criteria)來評估大腸激躁症的有無。腹脹是大腸激躁症最常見的症狀,再搭配糞便形態的不同,大腸激躁症可分為:腹瀉型、便秘型與混合型。
大腸激躁症的羅馬IV標準(Rome IV criteria)
1. 在診斷前≥6個月,病人已有反覆性的腹痛(過去3個月內平 均1週≥1次)
2. 腹痛需伴隨下列症狀中的至少兩項: 腹痛與排便相關、排便頻率改變、糞便型態(外觀)改變
3. 病人已排除以下危險徵象:
A. ≥ 50歲,尚未接受過大腸癌篩檢或有症狀者
B. 近期排便習慣改變
C. 明顯腸胃道出血(黑便或血便)
D. 夜間腹痛或排便疼痛
E. 非特殊目的性的體重減輕
F. 有大腸癌或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家族史
G. 可觸摸到腹部腫塊或淋巴結病灶
H. 血液檢查顯示有缺鐵性貧血
I. 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
中醫治療大腸激躁症
大腸激躁症屬於中醫的「腹痛」、「泄瀉」、「便秘」、「鬱證」等範疇。在中醫五臟六腑裡,跟肝、脾兩臟最為相關。中醫概念中的「肝」與自律神經系統有關,緊張壓力會造成「肝鬱」影響腸胃(脾)的機能;飲食不當、三餐沒有定時定量攝取食物,也會影響腸胃消化吸收及腸胃蠕動的功能(脾虛),反映在不同體質的人身上,則表現腹痛、腹瀉或便秘的症狀。
以中醫的觀點,大腸激躁症常見的證型如下:
一、肝鬱脾虛型
表現為腹痛、兩脅脹痛、打嗝、腸鳴,解便後痛減,糞便形態為腹瀉型或者腹瀉便秘交替出現,患者常因精神壓力而加重。於女性常兼見月經不調,經前乳房脹痛等。
治療以痛瀉要方加減。若肝鬱氣滯明顯者,則使用加味逍遙散或柴胡疏肝散。
二、脾虛濕盛型
表現為食慾不振,面色萎黃,常感身體倦重無力,糞便形態常為腹瀉型,且在大便中可見未消化食物。
治療以香砂六君子湯或參苓白朮散加減。若濕重、倦重程度明顯,則使用升陽益胃湯。
三、脾胃陰虛型
表現為形體消瘦,食欲不振,口乾,胃嘈熱,手心足心熱,舌紅少苔,糞便形態常為便秘型、乾結難解。常見於老人與久病之後。
治療以麻子仁丸加減。本類病人常兼有其他臟腑的虧虛,需搭配對應的辨證處方調養。
中醫講求「辨證論治」,也就是根據人體的體質以及疾病狀態,來調整用藥與治療方針,臨床上也會有非屬上述證型的大腸激躁症患者,需要更精巧的中藥調整方能取效。
日常生活保健
大腸激躁症主要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它不會突然惡化成嚴重的癌症或腫瘤,平均壽命也不會縮短,所以最重要的是「平常心」面對它,只要遵守以下的日常生活保健要點就能與它和平共處哦!
1. 規律作息,多運動,調適心情,尋找抒發壓力的方法。
2. 飲食方面注意定時定量,盡量避免會刺激腸胃的飲食,如人工甜味劑、茶葉、咖啡、菸、酒及辛辣物。
3. 便秘型的大腸激躁症,需多喝水,攝取足量高纖維質的食物,幫助腸道蠕動。
4. 腹痛或腹瀉型的大腸激躁症,則要避免容易產氣的食物,如豆類和乳製品。
5. 與壓力相關的大腸激躁症症狀,可嘗試疏肝解鬰茶飲,例如:陳皮、佛手、金桔、檸檬、柑橘、玫瑰花等等。
6. 定期健檢。此外,若有羅馬IV標準(Rome IV criteria)提到的危險徵象,則建議回診腸胃科作進一步的檢查。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9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