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大腸直腸外科 黃郁純醫師
你可能看過這則新聞:「某明星家族中的模範生竟然罹患大腸癌!」其實不僅是她,有許多生活中的「模範生」都罹患了大腸癌。某日,一位中年女士來到診間,舉止有禮但眉頭深鎖地問:「醫師,我生活規律,不菸不酒,而且愛吃蔬菜水果,為什麼會得到直腸癌?」的確,她是一位嚴以律己的老師,注重養生和飲食健康,怎麼大腸直腸癌會找上她呢?
只有定期檢查,才能防微杜漸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資料,大腸直腸癌患者越來越多,在國人癌症發生人數的排行榜已連續7年蟬聯第一,所以大家對它並不陌生,甚至感到害怕。很多人認為大腸直腸癌應該會有血便、便祕、腹脹等症狀,其實大多數的大腸直腸癌患者幾乎沒有什麼症狀,因此一定要定期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你或許會問: 「我可以做什麼檢查呢?」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是能快速得知結果且非侵襲性的方法,因此被列為大規模篩檢的工具,衛生福利部也提供50歲以上民眾兩年一次的免費篩檢。如果糞便潛血檢查結果是陽性,建議再做大腸鏡檢來確定原因,因為可能造成糞便潛血呈陽性反應的疾病除了大腸直腸癌之外,還有痔瘡、息肉、憩室炎、結腸直腸發炎等。此外,糞便潛血檢查的偽陰性機率相當高,因此若年齡超過50歲,有必要做一次大腸鏡檢查;若有大腸癌的家族史,更應提早到40歲之前或更早做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一探,病灶無所遁形
過去主要是藉由下消化道攝影來確認有無大腸直腸癌,從肛門灌入顯影劑與空氣之後,便能檢查腸道內是否有異常的病灶。在影像中,可以看到兩端管徑正常且平滑的大腸,但中間凹陷,凹陷處是大腸癌所在位置,就好像蘋果被吃得只剩下中間的芯,因此稱作「Apple-Core sign」。(圖1)
現在,偵測靈敏度更高的大腸鏡檢查已取代下消化道攝影。大腸鏡檢查又是怎麼做呢?一般來說,做大腸鏡檢之前,醫師會給病人清腸藥物,清腸之後,腸道準備好了再進行鏡檢,才能提高對病灶的偵測率。接下來,病人在靜脈注射鎮靜止痛藥物或者全身麻醉下,接受大腸鏡檢查。檢查時,臉朝左側躺,大腸鏡從肛門進入,經過直腸延伸到大腸的尾端盲腸,以二氧化碳充氣來撐開腸道,即可觀察腸道黏膜,全部過程約半小時(圖2)。醫師在大腸鏡檢時發現任何可疑的腸道黏膜變化,就會夾一點組織做切片(圖3),若看到的是息肉,就會把息肉摘除(圖4)。不論是切片還是息肉,最後都要由顯微鏡鏡檢來確定組織為良性或惡性。
檢查時必須注意的事項
那麼,你可能會擔心:「做大腸鏡檢會不會很痛?有沒有風險?」或者「檢查時我要注意哪些事情?」首先,你若有藥物過敏史或是特殊疾病(如:心肺疾病、青光眼、攝護腺肥大、中風、容易出血等),以及正在服用抗凝血劑或阿斯匹靈,檢查前需告知醫師。另外,檢查當天因為禁食,糖尿病人需要暫停服用降血糖藥物,但是高血壓患者仍需照常服用降血壓藥物,並依指示服用瀉劑與大量喝水來幫助排空糞便。
檢查過程中,隨著管子進入,病人要配合做鼻子吸氣、嘴巴呼氣的動作,可以幫助整個檢查過程更為順暢,有時還需配合醫師指示更換姿勢來幫助腸鏡的前進(如果用了麻醉藥做無痛式大腸鏡,因在沈睡中檢查,則無此顧慮)。過程中,醫師會注入些許空氣,以利觀察腸壁,這有時會使受檢者覺得腹脹,但在排氣後可以改善。
針對病變處,醫師會以內視鏡做切片檢查或息肉切除術,這些操作不會引起疼痛。極少數受檢者會發生腸道穿孔,不過這種情形多數發生於曾做過腹腔手術或是大腸病變複雜的病患,就本院的臨床統計結果來說,腸道穿孔的發生率為1%。經由內視鏡切片或息肉切除後,有時會有輕度出血,此為正常表現,少數病人或是本身有特殊疾病者可能會發生持續出血,需要立即回診。
有家族史或年逾50歲更要小心
大腸直腸癌令人聞之色變,而要免於恐懼,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檢查。尤其當年紀已逾5旬或有家族史,千萬不能掉以輕心,若已出現可疑症狀,更別心存僥倖,請立即向大腸直腸專科醫師報到!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