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 Message

:::
2019/12/23

防治消化不良 嚴令食積潰散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內科 李嘉菱醫師

國人喜歡美食,坊間琳琅滿目的美食隨時都在挑逗大家的味蕾。然而過度享受美食,也可能導致不少疾病,例如消化不良、腸胃不適、肥胖、高血脂等。人們常以為消化不良只是消化比較慢,進食後肚子飽脹不適,其實消化不良會衍生許多疾病,想要養生保健就不能忽略食物的影響。

防治消化不良 嚴令食積潰散

所謂消化不良的最新定義為出現1個以上的症狀,如:食後飽脹、易飽、上腹痛或有燒灼感等。消化不良在臨床上往往難以明確診斷,因為多數疾病會有相同症狀重疊,此時可從病史尋找證據。

消化不良分成兩大類

功能性(非潰瘍性)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患者中,大約有60%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意即消化不良的症狀持續至少12個星期,且在過去1年內無器質病變。原因尚不清楚,可能與胃蠕動異常及內臟敏感性有關。

非功能性消化不良

  1. 最常見的結構性疾病有3種,如:消化性潰瘍(15-25%)、回流性食道炎(5-15%)、胃或食管癌(1-2%)。
  2. 其他結構性疾病,如:膽道疾病、胃輕癱、胰臟炎、缺血性腸道疾病、慢性腹壁疼痛、大腸激躁症。
  3. 其他原因還有藥物引發的消化不良(如:非類固醇性抗炎藥)、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代謝障礙、心理因素。

消化不良的治療原則

  • 針對病因治療
  • 若檢查確定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應治療加以根除。
  • 注意飲食習慣
  • 注意心理因素
  • 戒菸
  • 避免誘發因子
  • 家族若有上消化道癌症,應特別注意。
  • 體重無故減輕、消化道出血、持續嘔吐、吞嚥困難及貧血時,應立即就醫。

消化不良即中醫所稱食積

食物入口之後,胃會有腐熟食物的功能,這個原理和一般烹煮食物類似,沒有水(胃陰)則食物容易燒焦,沒有火(胃陽)則食物無法煮熟,由於陰陽化氣,胃陰胃陽合而成為胃氣,可以腐熟食物。脾可以運化水榖,也就是運化水濕及榖食,從食物的原形到成為小分子吸收,都需要脾的化,脾的化也參與了胃的腐熟,而脾氣、胃氣都需要腎陽的火來溫煦幫助腐熟食物。

消化不良與脾胃功能、食量、進食速度有關。平常消化功能正常的人,某段時期突然攝取過多食物、水分,或是進食過快、沒有細嚼慢嚥,也會產生食積。這好比抽水機的抽水量是固定的,一旦颱風來了,突然下大雨,抽水機無法負荷就會造成淹水。

如果脾胃虛損,胃的腐熟水榖和脾的運化水榖功能不佳,即使食量正常,也會產生食積。另外,有些人會因特定的食物而產生消化不良,常見者如糯米製品(湯圓、年糕、米糕、飯糰、麻糬、粽子)、玉米、麵粉發酵製品、肉、甜食、油膩食物、寒涼食物等。

嗜吃甜食者要小心甜食積

消化不良與食物的消化有關,若食物積滯不消,日久成積,中醫稱為「食積」,屬於九積之一。九積指的是食積、酒積、氣積、涎積、痰積、癖積、水積、血積、肉積。與食物積滯相關者為食積、酒積、水積、肉積,以及麵積、糍糕積、果菜積、乳食積、茶積、蛋積等。

在食品精緻化的現代還有不可忽略的「甜食積」。善於運用有機食材的英國名廚傑米‧奧利佛曾以方糖為例,他說假設每天吃8湯匙的糖,5年內吃下的糖相當於一推車的量。這些糖存在於各式飲料中,包括天然果汁的果糖等,都會進一步轉化成脂肪,使人逐漸增胖,脂肪存在於肝臟造成脂肪肝,存在於血管則會造成高血脂、血管硬化、心血管疾病與腦血管疾病。在中醫概念裡,甜能生痰,這個痰可以是肺部的痰,也可以是身體其他部位的痰,如脂肪肝、高血脂、肥胖等。

小兒食積日久易致病

食積常見於小兒身上,因小兒先天體質為肺、脾、腎、陰常不足,肝、陽常有餘,「脾不足」指的就是消化功能尚未健全。小兒食積,其症狀表現為口中有乳酸或酸臭氣味、吐奶、腹痛痞脹、肚腹發熱、糞便酸臭、夜間發熱但天明復涼等。食積在體內存留久了以後,會產生痰濕,因而引起咳嗽、疳積等。疳積是小兒科疾病,病兒外觀為頭大、肚子鼓、脖子細、四肢細、面色白,乍看之下肥嘟嘟的,其實是營養不良。

食積會造成哪些症狀?

食積的症狀如下:

  • 腹脹、胸悶、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由於脾主升、胃主降,食積會影響脾胃氣機的升降,氣機阻滯則會腹脹。食積導致胸悶、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的病機亦與此相關。
  • 腹痛:因飲食不節,積滯不消所致的腹痛,以痛甚欲解便,便後痛減,噯氣有酸味為特徵。
  • 腹瀉:飲食失節,吃太多或吃了不乾淨的食物,損傷脾氣,食物不易消化,食物積滯在腸胃,因腐敗導致腹瀉,大便會有酸臭味。
  • 便秘:飲食失節,食積導致氣機阻滯而產生便秘,大便或排氣會有酸臭味。
  • 胃酸增加、發熱:食積鬱久化熱,可導致胃酸增加,亦可產生身發熱感,稱為食積發熱,多為夜間潮熱,觸摸肚子發熱,且糞便有酸臭味。由於小兒先天體質為脾常不足,運化功能相對於大人較為低下,故食積發熱常見於小兒。
  • 類似感冒:此症狀與人體氣機的運行及衛氣(類似免疫力)有關,由於衛氣散布於周身,外達皮膚肌肉之間,內至胸腹肓膜之處,食積會導致氣機阻滯,影響衛氣運行,而有類似感冒的感覺。例如暴飲暴食後常有頭痛不適,直到吐後汗出,不適感方才解除。
  • 咳嗽:食積咳嗽的症狀為五更咳嗽,嗽至清晨;或積痰咳嗽,吐痰味甜,時覺胸前有飽悶感。
  • 喘逆:因飲食不節引起的氣喘,又名食積喘逆,病機與食積咳嗽類似。
  • 頭痛、失眠:食積阻礙清陽上升,或飲食無法轉化為營養物質以濡養頭面。
  • 膚癢:曾有病患每天吃完晚餐,腹部會長蕁麻疹,有一次嘔吐之後,蕁麻疹跟著改善,原來是食積導致,因食物在腸道發酵產生毒素而出現類似過敏的反應。
  • 經閉:古代有一醫案,某婦女因家境貧寒,自幼多食生冷,天冷風寒的穿衣不足以保暖,到了青春期,面黃肌瘦,月經不來或雖來而量少色淡,久而腹脹痛增。多數醫師認為其體虛而給予補藥,半年後腹大如鼓,看到食物就想吐。再邀另外一位醫師,胃中按之有堅塊,四肢冰冷,診為寒凝食積,虛人實症,以祛寒溫胃消食之品投之,氣溫則行,食消氣行而通,血亦通而經自行。

如何預防及治療食積?

  •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三餐宜定時定量,避免飲食偏嗜。
  • 大病過後不可過度進補,應依個人體質循序漸進的調養。
  • 治療食積除了要調整脾胃及腎的功能、穩定自律神經以外,若是因為攝食過多導致食積,要讓食積有個出路。例如常見聚餐後,其中幾人出現腸胃不適的症狀,包括嘔吐或腹瀉,直到全身冒汗才舒服多了,這時候不一定是食物不新鮮引起的,而是因為這些食物超過腸胃的負荷,當食物排出體外,氣機通暢,症狀也跟著緩解。所以治療食積須適當使用理氣藥物,若食積久成積滯,需加入活血化瘀及軟堅散結的藥物。
  • 由於食物有偏性,若食積久可寒化或熱化,此時需辨明寒熱加以治療。例如傷五畜之肉者,則為肉積、熱積;傷五果之類者,則為果子積、生冷積。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13期

相關文章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