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 Message

:::
2019/9/10

打破人我的界限 同體共生見慈悲~器官捐贈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器官移植中心 器官移植協調員 林美君

什麼是器官捐贈?

器官捐贈可以分為「屍體器官捐贈」和「活體器官捐贈」兩大類。

「屍體器官捐贈」就是當一個人不幸腦死時,把自己身上良好的器官或組織,以無償的方式,捐贈給器官衰竭急需器官移植的病人,讓他們能夠延續生命,改善未來的生活品質,並且能繼續貢獻社會。這是一種大愛的情操,更是尊重生命的行為表現。

「活體器官捐贈」是指一個健康的成年人,願意在不影響自身的健康和生理功能的原則下,捐出自己的一部分器官,提供親屬或配偶作為器官移植。

打破人我的界限 同體共生見慈悲 器官捐贈

民間傳統觀念影響

臺灣的移植醫學進展幾乎與歐美同步,器官移植手術已經成為醫院的常規手術。然而,因器官來源短缺,使得無數的器官衰竭病人生命危在旦夕。

近年來,隨著政府宣導及媒體報導,國人越來越能認同器官捐贈,但根深蒂固的民間傳統信仰影響,仍有保留全屍觀念,家屬往往不願意他們的親人死後再受到破壞,甚至認為把器官捐贈出去會影響投胎轉世,因而反對器官捐贈,這也就是推動器官捐贈的最大阻礙。

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統計,截至108年6月為止,還有9,829人在等待器官移植,大愛器官(組織)捐贈總例數為555例,器官捐贈量仍跟不上需求。

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於1987年公布施行,讓全國各家醫院依循條例執行器官勸募及捐贈作業,但因器官捐贈者來源缺乏,導致許多器官衰竭病人等不到器官而往生。

衛生福利部有鑑於器官捐贈者來源缺乏,加上國內尚未建立等待器官移植病人的登錄與分配系統,使受贈者與捐贈者之間未能有效配對,造成珍貴捐贈器官的浪費,遂於2002年依據「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捐助設立「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作為捐贈者、受贈者、器官勸募醫院及器官移植醫院彼此間之溝通橋樑,並協助政府從事器官捐贈與移植之登錄、資料庫建立與器官捐贈推廣工作,以提升國人器官捐贈勸募率及器官移植成功率。

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亦參考歐美各國捐贈器官分配之作法,將相關作業流程標準化、電腦化,並建置公平、公開、透明化之捐贈器官分配平台,以縮短病人等待器官受贈時間及增進器官之有效運用。

成立器官移植小組

本院於2004年7月正式加入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的「勸募醫院網絡計畫」,2005年4月開始配合「器官捐贈移植登錄系統」的線上登錄分配制度,成立「器官移植小組」,並於2007年10月設置專任器官移植協調員,主要的工作職責是主動發掘潛在器官捐贈者,進行器官勸募作業,有器官移植協調員的加入及協助後,本院每年勸募人數及成功勸募人數正逐年增加。

器官勸募流程

當重症加護病房有潛在的捐贈者出現時,器官移植協調員會主動收集個案資料,評估病人病況及各項器官功能,若病況符合者,則由主治醫師解釋病情並給予器官捐贈之選項。在病情解釋後,再與社會工作師一同進行家屬悲傷輔導,並於適當的時機進行器官勸募。

在獲得家屬同意後,器官移植協調員則會向家屬解釋器官捐贈流程,協助同意書等相關表單填寫,並告知一切可能會發生的狀況。一旦家屬簽署器捐同意書,協調人員必須協調各檢驗單位與執行器官分配和摘取手術安排等一連串工作,從聯繫主治醫師、腦判醫師、移植醫師、器官受贈者與開刀房,甚至到器官捐贈完成後的離院程序,協調人員可說是從頭到尾陪伴著病人與家屬走到最後的人。

這時的移植醫療團隊及器官勸募人員也正要與時間賽跑,分秒必爭,要迅速找尋配對合適的受贈者,同時也要在時間內將寶貴的器官移植到受贈者體內。面對生死交關的第一現場,位處高壓力的工作環境,所有的移植醫療團隊同仁無不繃緊神經,嚴陣以待。

打破人我的界限,同體共生見慈悲

人在面臨重大抉擇時,往往會搖擺不定,尤其是生死關頭時,很多案例是家屬事前拒絕,到了病人臨終時才轉念決定器官捐贈。面對臨床上瀕臨腦死生命末期的病人,我們提供家屬另一個選擇,其實有許多家屬不知道還有這樣的選擇。若家屬適時的放手,可以讓原本即將殞落的生命,有機會因為另一份大愛而獲得新生,所以我們必須做這件事,相對來說,我們也尊重所有選擇。

星雲法師曾說器官捐贈的意義在於生命延續、資源利用、內財佈施、同體共生,它打破了人我的界限,破除了全屍的迷信,實踐了慈悲的胸懷。

器官勸募流程圖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92期

相關文章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