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 Message

:::
2019/7/8

腸胃炎作亂 肚子釀風暴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胃腸肝膽科 江承源醫師

大多數人都以為腸胃炎是吃了不乾淨的食物或者暴飲暴食造成的,其實飲食過於油膩或不忌口,也會導致腹脹及消化不良,但症狀不會太嚴重且多能很快改善。至於病原菌引起的腸胃炎,又可分為「病毒性腸胃炎」及「細菌性腸胃炎」兩大類,症狀就比較嚴重了。

腸胃炎作亂 肚子釀風暴

病毒性腸胃炎 

病毒性腸胃炎常常會拉肚子拉到虛脫,主要病毒包括輪狀病毒、諾羅病毒、腺病毒等特別是發生在小朋友、年長者和孕婦身上更要小心。

諾羅病毒與輪狀病毒 

每當季節轉換之際,病毒性腸胃炎會比細菌性腸胃炎更為好發,其中的諾羅病毒主要經由食物傳播,傳染力強大,往往1人感染就讓全家跟著中鏢,並且諾羅病毒還會透過空氣中的飛沫傳 播,在學校等群聚場所的傳播速度相當快,以致許多人感染後百思不解,不知自己是何時吃壞肚子。要預防諾羅病毒上身,根本之道就是勤洗手,若值流行期最好能戴上口罩。 

病毒性腸胃炎的潛伏期約2-3天,嘔吐及水瀉的症狀多半比細菌性腸胃炎嚴重,尤其是諾羅病毒感染在發病初期常會合併嚴重嘔吐。若是感染輪狀病毒,患者通常會嚴重水瀉,可能1天大量水瀉個十幾次,那種情形就像拿著礦泉水瓶往馬桶裡倒水一樣。其他症狀包含發燒(可輕可重)、間歇性且無特定疼痛點的全腹絞痛,有時還可能合併全身性的症狀如肌肉痠痛、喉嚨痛等。

病毒易因間接接觸而感染

無論諾羅病毒或輪狀病毒的傳染力都很強,在手上可以存活數小時,在固體表面能夠撐好幾天,在人的糞便裡甚至長達1-3星期都有傳染力,人們只需吞下極少量(十來個病毒)就可能致病。間接接觸是長期被大家忽略的傳染管道,例如患者便後或嘔吐後洗手不夠徹底,再去握門把或使用水龍頭、遙控器、毛巾、衣物等,病毒就會附著在這些物品之上,健康人接觸了這些物品再用手拿東西吃或準備食物,便可能造成感染。 

這兩種病毒無法藉由「乾洗手」之類的酒精消毒,預防關鍵在於勤洗手,特別是在進食前和如廁後一定要認真洗手。被患者便後或嘔吐後接觸過的物品和檯面,則要使用含氯漂白水清潔。由於患者的唾液也含有病毒,應避免與他們共用餐具和飲食。此外,患者痊癒後2-10天仍具有傳染力,可別大意。

多採保守療法避免脫水 

對於病毒性腸胃炎,目前沒有特效藥,主要是採取保守療法等待病程結束(約3-7 日),而其最大的風險在於過度嘔吐及水瀉容易造成脫水與電解質失衡,嚴重時甚至會導致腎臟衰竭而危及生命,故水分補充在病程中是相當重要的。至於水分來源,不建議喝太甜或太濃的飲品,飲品中最好是同時含有葡萄糖及鈉的成分,可讓水分在腸道受傷時仍能吸收,直接買運動飲料稀釋後飲用是個方便的選擇。若是患者連喝水都有困難,例如會因而導致嚴重嘔吐或腹痛,應就醫注射點滴。

細菌性腸胃炎

細菌性腸胃炎也不可小覷。在悶、濕、熱的天氣,食物若在室溫下放置過久,容易孳生細菌,很快就腐敗變質。大腸桿菌、志賀氏菌、沙門氏菌等,都是細菌性腸胃炎的常見禍首。

症狀多變且腹痛較為明顯

比起病毒性腸炎,細菌性腸胃炎的症狀比較多變,可輕可重。患者較少噁心嘔吐,腹瀉頻率或高或低,排泄物的含水量則普遍比較少,有時會破壞腸黏膜造成潰瘍,致使腹痛持續更久也更明顯,但疼痛範圍較為局部。因為腸黏膜破損,有時可見血便,或膿液黏液混在糞便之中,或伴隨裡急後重、總覺得解便解不乾淨等表現。若感染嚴重,發燒、腹痛、血便等症狀可能持續惡化,需要以抗生素治療才能痊癒。

緩解腸胃炎的基本原則

補充水分 

腸胃炎引起的脫水,其程度可由症狀來評估,若舌頭舌苔乾燥、皮膚彈性變差及頭昏眼花,表示體內水分過度流失,需大量補充水分,此時可喝些運動飲料來平衡電解質及恢復體力。

使用緩瀉藥要小心 

身體健康的年輕人可以考慮在病情較嚴重的前1-2日,適當使用緩瀉藥來緩解症狀。然而,有較多共病(如:糖尿病,肝腎疾病等)者、較年長的民眾以及正在服用慢性病藥物的人,使用緩瀉藥要非常謹慎,因為如果使用不當有可能造成麻痺型腸阻塞或是不良的藥物交互反應。此外,細菌性腸胃炎患者過度使用緩瀉藥,因毒物及病原堆積,反而可能使症狀延長。為安全起見,使用緩瀉藥最好還是要先請醫師評估。

避免攝取高油高纖食物 

急性腸胃炎通常在2-3天後就會改善,但即使症狀好轉,飲食還是以清淡為宜,吃得太油或攝取過多高纖食物容易拉肚子。病癒初期的進食,稀飯、白麵條、吐司都是不錯的選擇。

醫師的叮嚀

勤洗手是避免感染腸胃炎最好的方法,但若真的有了腸胃炎也不必驚慌,大多數的感染性腸胃炎,只要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依靠自身抵抗力就能順利痊癒。不過,下列狀況需就醫處置: 

●嚴重的嘔吐或水瀉導致脫水。 

●糞便帶血、膿液或黏液。 

●體重減輕。 

●持續的嚴重腹痛、局部腹部壓痛或僵硬。 

●病程太長,症狀持續1星期仍未緩解。 

●有著較嚴重或控制不佳的慢性病,例如腎臟病、糖尿病、肝硬化或免疫不全等。 

●65歲以上長者、嬰兒、孕婦

(註:本文作者江承源醫師已到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任職)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70期

相關文章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