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 Message

:::
2018/8/10

下背痛要覺悟 姿勢不良易復發

下背痛,也有人稱為「腰痛」(low back pain),泛指身體軀幹後方,腰部附近至臀部上方的疼痛症狀。病灶處雖然是以軀幹後方的腰部為主,但也可以區分為有明確特定壓痛點的疼痛,或是大面積範圍且定位較為模糊的疼痛。疼痛的性質可從輕微的緊繃感到尖銳如刀割般的疼痛感,甚至往臀部或腿部延伸的痠麻燒灼感,可說是包羅萬象。

下背痛發生的頻率與時機也非常多變,有些人在清晨較為嚴重,有些則是在搬舉重物或彎腰扭腰之後更加明顯。疼痛嚴重者可能影響步行、穿衣、沐浴等日常生活,甚至會影響工作能力與生活品質。

下背痛的分類與成因

下背痛的成因非常多元,由於背部解剖結構複雜,常常必須與神經肌肉骨骼系統疾病加以鑑別,也正因如此,迄今還沒有一套公認的下背痛分類方式。較為簡易的分類是初步先分為機械性、非機械性與臟器來源。

機械性下背痛

在這三者中居大宗,又可分為多項,其一是肌肉骨骼性下背痛,常因肌肉、肌腱或韌帶拉傷、扭傷所引起。其他成因包括椎間盤突出、椎間盤源性疼痛、小面關節退化或發炎、脊椎狹窄、脊椎滑脫、脊柱骨折等。

非機械性下背痛

可細分為腫瘤(如:多發性骨髓瘤、脊椎內腫瘤)、發炎性疾病(如:僵直性脊椎炎),或是腰椎附近發生感染現象(如:骨髓炎、椎間盤炎、硬膜外膿瘍、肺外結核等)。

臟器來源的下背痛

體內臟器的疾病表現,例如腎盂腎炎、腎結石、主動脈剝離、膽囊疾病、骨盆腔疾病等等。

若以症狀為分類依據,則可區分為:

非特異性下背痛

此分類占絕大多數,疼痛僅侷限在下背部,不因特定動作引起,也不會延伸至臀部。

脊神經根病變

起因於脊神經根被壓迫而造成的疼痛,疼痛會延伸至膝蓋以下甚至是腿部。可能是單側疼痛(常見於椎間盤突出)或雙側疼痛(常見於脊椎腔狹窄),並且特定姿勢可能會加重疼痛。

其他類型

下背痛合併外傷、發燒、嚴重下肢無力或癌症病史,代表可能有較嚴重的潛在原因,須緊急就醫接受治療。

必要時需做進階影像檢查確定疼痛根源

診斷下背痛,除了詳細的病史詢問與身體檢查之外,往往需要以進階的影像檢查(電腦斷層、磁振造影)做為輔助診斷的工具。屬於肌肉肌腱韌帶拉傷扭傷所致的下背痛,患者經過數週的休息,大多可以康復,比較不需要進一步檢查。若是持續有逐漸加重的神經學症狀,甚至出現各類危險徵象,例如發燒、懷疑感染、合併體重減輕、明顯運動或感覺障礙、大小便失禁等等,便應迅速安排影像學檢查。對於椎間盤病變的影像檢查,磁振造影要比電腦斷層有更佳的偵測能力。

另外,某些影像顯影較為困難的腰椎內關節病灶,可利用神經阻斷術來阻斷掌管關節疼痛感覺的神經,也可對背痛來源加以定位。此一檢查方式稱為診斷性阻斷(diagnostic block),乃將局部麻醉藥注射至關節附近的神經,若疼痛達到一定程度以上的緩解,則可推論該關節是所謂的疼痛來源。至於腰椎的小面關節、薦髂關節,亦可利用關節內注射做診斷性注射,若症狀有明顯改善,即可診斷此關節為病灶。

治療方式視患者狀況而定

下背痛的治療原則與背痛的成因息息相關。針對輕微至中度的症狀,治療目的為減輕疼痛,使患者能早日回到工作崗位,恢復日常生活。治療的選項包含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外科手術、介入性治療。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的第1線選擇為對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但不包含阿斯匹靈),也可以加入口服的肌肉鬆弛劑,這對於大部分非特異性下背痛,例如腰部肌肉肌腱韌帶的拉傷,已能產生不錯的治療反應。

若患者對於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有使用上的禁忌症,則可改用第2型環氧合酶抑制劑(COX-2 inhibitor)作為取代選項。假使疼痛仍無法緩解,則可考慮使用鴉片類藥物(Opioids),但因鴉片類藥物有成癮、暈眩、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僅建議使用於急性嚴重疼痛的短期處置,若用於慢性下背痛則須經由醫師審慎評估後再開立處方。

物理治療

包含按摩、針灸、低能量雷射治療、運動治療、腰部牽引、電療與熱療等。

外科手術

外科手術對於由椎間盤或脊椎狹窄所引發的背痛,有較佳的治療效果。患者應與骨科醫師或神經外科醫師詳細討論手術適應症、施行方式、手術效益及手術風險。

介入性治療

當前述口服藥物與復健等方式無法產生立即止痛效果,而患者又對手術有所疑慮或尚無手術適應症時,介入性治療可做為短效且立即的選項。

兩種介入性治療的優勢

● 脊神經背根神經節注射

在X光螢光透視導引下,將注射用長針放置到引發疼痛的背根神經節附近,注射少量的局部麻醉藥及類固醇,可以減輕疼痛與抑制發炎。此一處置兼具診斷、定位疼痛來源以及治療的作用。

● 高頻熱凝療法

這是一種微創的治療技術,利用高頻電流所產生的溫度,燒灼破壞支配關節的神經。雖然不是新觀念,但近年來卻被廣泛使用,主要是因為在溫度控制及放電強度上的進展,以及注射技術更精準,使其具有明顯的止痛效果,再加上治療時間短、破壞小、不需住院,對小面關節疼痛症候群這類由脊椎關節造成的背痛,提供了另一種有效的治療。

姿勢不正確易使舊疾復發

急性下背痛的預後,總體來說是正向的,只要配合良好的藥物治療與物理治療,患者可以在數週內減輕疼痛與恢復日常活動。但因半數以上患者有再發的機率,所以生活中必須維持良好姿勢、減少背負重物、避免腰椎及附近承受過多重力壓迫、避免快速改變腰部姿勢與避免長時間久坐,才可預防肌肉、韌帶、肌腱等軟組織受傷,不讓下背痛捲土重來。

對於綿延不去的下背痛,除了使用止痛藥物與物理治療之外,更應積極尋找造成疼痛的原因,配合專業醫師的指示,必要時接受進一步檢查或相關治療與手術,才能真正遠離背痛。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麻醉部 歐陽欣漢醫師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69期

相關文章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