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這位喜歡貓咪的型男醫生是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醫師,樂於分享、心思細膩、給病人充分了解的權利,擅長大腸直腸肛門癌腫瘤診治、腸道疾病、肛門疾病、微創手術、各式肛門手術,以及無痛大腸鏡檢查治療。
根據流行病學統計,50歲開始是大腸直腸癌的好發族群,曲線趨勢圖呈現大幅上升的狀態,柯道維醫師鼓勵50~75歲的民眾都應該要做大腸癌篩檢。大腸癌篩檢採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敏感度高達80%,對於普羅大眾來講是最方便而且有效降低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
一般民眾若從未做過大腸鏡檢查,建議在50歲的時候做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腸鏡是從肛門進入腸道,可以看到裡面是否有瘜肉、腫瘤或潰瘍等,針對問題直接做切片、敏感度瘜肉切除、病灶確診,是最標準的檢查同時兼具治療,但並非100%,還是會受到檢查死角、檢查前的腸道準備等問題影響。
做大腸鏡有很多重要的條件,其中腸道有沒有清乾淨很重要。腸道準備內容包括了做大腸鏡之前要先吃的瀉藥,而且前三天開始要做飲食控制,因為若腸子沒有清乾淨,大腸鏡的準確度就會下降,這時醫師會視情況建議三個月至一年之內重作一次。
在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陽性的病人中,約有5%是大腸直腸癌,根據衛生署公布資料顯示,這些由大腸癌篩檢發現的癌症,有60%左右都是屬於早期(第0~2期),藉由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也會有較好的疾病控制與存活率。
如果是等出現臨床症狀才前來就診而發現的大腸直腸癌,幾乎近60%是第3~4期(大腸癌可分為4期),所以大腸癌篩檢是非常值得提醒民眾去做,因為早期的大腸直腸癌是沒有症狀。
診內的故事:誰都無法預料為何會是我
轉診的是一位20幾歲學生,正準備律師考試,日夜讀書、身體疲累,原本以為讀書坐太久,便前往診所就診,診所的醫生說是痔瘡,但治療一個月後還是解血便,心思細膩的醫生幫他安排大腸鏡檢查,結果是大腸癌第1期,立馬轉診到柯醫師的門診,才20出頭誰會料想到是大腸癌,而且也沒有家族史。
癌症的形成,有一部份是免疫系統、抵抗力變差,當免疫力出問題、免疫力低下,即使沒有不良嗜好,吃東西也都很小心,但免疫力低下暴露在某些環境裡,基因就開始改變、變異,變異後從正常腸道粘膜細胞長出瘜肉,瘜肉變成癌。
「醫生,我得大腸癌之後,是不是這個不能吃、那個也不能吃啊?!」
「我平常都吃很多保健食品,為什麼每次化療後還是虛累累…」
這是大腸癌病人常見的問題,柯道維醫師表示,最基本的三餐正常原型食物吃得下最重要,因為手術、化療、放射治療的反應或副作用,會讓身體產生一些損耗,可以藉由保健食品來緩解治療中的不舒服,或者讓體力變好一點,但這類食品只是輔助,不能把它當正餐、主食喔!
「得到癌症之後,最主要兩個要顧好,第一營養、第二體力」柯道維醫師常跟病友這麼說。
有些病友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就把自己關起來不敢出去,這是不對的,除了正常飲食之外,多出去曬太陽、運動流汗,也是讓身體保持一定體力的重要元素。比方臺中市腸腸久久協會,也會定期舉辦相關醫療講座,邀請復健師教導病友如何做伸展運動。
下一頁看更多:我與你的距離,外科醫生的內心深處,有些人會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