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宮廷劇火紅,小鈴(化名)經常熬液觀賞「延禧攻略」,當女主角霸氣回應「我,魏瓔珞,天生脾氣暴不好惹,誰要是再唧唧歪歪,我有的是法子對付她。」感覺甚是暢快,彷彿 職場上的不順遂在此刻都得到宣洩。但這劇一迷上可不得了,往往追到東方魚肚白,幾天下來黑了眼圈,牙肉也變得浮腫,不僅刷牙會流血,甚至一吃東西就痛。小鈴趕緊請假就醫,診斷為急性牙齦炎,牙醫師告誡她必須要有正確的口腔衛生觀念以及充足的睡眠,以免抵抗力下降,牙齦炎容易復發。經過治療與數日的封劇調養後,小鈴牙好壯壯,又可以正常飲食了。
牙周病的進展就像溫水煮青蛙
類似小鈴這樣的狀況,你我可能都發生過。到底急性牙齦炎是什麼?牙周病又是什麼?為什麼每天刷牙,還是會有牙結石,甚至罹患牙齦炎或牙周炎?我們的生活習慣又會給口腔健康帶來怎樣的困擾呢?
牙周病恐怖的地方在於大多進展緩慢且初期通常不太有感覺,就像溫水煮青蛙,等到會痛了、腫起來了,病情多半比自己想像的還要嚴重。牙周病的盛行率極高,根據2007-2008對臺灣18歲以上人口牙周狀況及保健行為的調查研究,每10人可能就有4人有牙齦炎,近6人有牙周炎。牙周病也是全球人類的通病,根據2014年的文獻報告,牙周病盛行率在世界疾病的排名高居第6,其影響層面很廣,不僅刷牙流血、口臭妨礙人際交往,還會妨礙咀嚼飲食及營養吸收,增加個人照護的花費和國家健康保險的負擔。
牙齦炎與牙周炎的不同
牙齦炎是牙齒周圍軟組織發炎,通常是可逆性的,只要經過治療並加強口腔衛生維護就能恢復如常。牙周炎是除了軟組織發炎以外,還伴隨著硬組織亦即骨頭的破壞,而這部分的破壞通常是不可逆的,往往需要手術介入治療,若狀況太過嚴重還需要拔牙及後續的假牙膺復。
也許有人會說,現在醫療這麼發達,牙齒拔掉大不了花錢植牙,植牙後就可以一勞永逸地遠離牙周病。這個想法大錯特錯,因為在沒有找出疾病原因也沒有治療牙周病的狀況下植牙,不但會增加植牙手術的困難度和次數,也會增加植體黏膜炎或是植體周圍炎發生的機率(也就是植體的牙周病),進而引發各種植牙的相關問題。
牙周病的形成有多重因素
張爸和張媽今天到醫院做健康檢查,張媽每天刷3次牙,牙周還是有問題,張爸常常每天只刷1次牙卻被醫師說牙周很健康,這樣的檢查結果真是令張媽很不服氣啊!其實,刷牙次數多不代表刷得乾淨。刷牙工具不是只有牙刷和牙線,貝氏刷牙法也無法適用於每個人。
一齣戲有多位演員參與其中,就如同牙周問題,細菌雖是要角,然而劇情會如何發展,還要看對手也就是宿主的發炎反應以及其他各項影響因素來決定。依文獻報導,牙周病屬於多因素的發炎性疾病,除了前述細菌生物膜(牙菌斑)的存在以外,還有很多危險因子會影響疾病的進程及嚴重程度,例如遺傳基因、細菌種類、細菌毒性、抽菸習慣、喝酒習慣、血糖控制、體重控制、壓力負荷、飲食與營養攝取程度等。
此外,表徵遺傳學(Epigenetic)是牙周病學研究新興的討論議題,這種可遺傳且經修飾的基因組(genome)可能會影響疾病風險、範圍及嚴重程度,但是基因風險評估目前在臺灣仍不普遍,並且費用較高。由此可知,因為牙周病的影響因素眾多,導致每個人的病情不盡相同,罹病後的治療計畫與預後當然會因人而異。
你是牙周病的高危險群嗎?
我們要從哪些重點著手了解自己是不是牙周病的高危險群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請牙醫師幫你評估,包含有無全身性系統性的疾病如糖尿病、藥物副作用如牙齦腫大、抽菸習慣、生活壓力、口內檢查及X光片檢查等,進行綜合評估,再依照評估結果或治療反應告知風險,設定治療計畫以及每年回診頻率。
2015牙周病學歐洲研討會對於牙周及植牙周圍疾病的預防,提出了7大建議,其中屬於民眾要注意的有3點:
- 牙周病預防計畫需包含重複性且個人化的口腔衛生指導,以及專業移除牙菌斑與牙結石,缺一不可。
- 增進個人口腔衛生需要有明確目標、制定規畫及自我監測。
- 抽菸影響牙周健康甚巨,強烈建議戒菸。
醫師的叮嚀
千萬不要小看因牙周病回診或定期洗牙時,牙醫師不斷教導刷牙方式或是塗抹染色劑檢查刷牙技巧等事項,請切實依照牙醫師的建議來維護牙齒健康,包含定期回診檢查牙周狀況、採取適合的口腔清潔模式、不要抽菸、若有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等須控制良好,以及面對疾病應抱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積極態度,才能避免牙疾去而復返,甚至日益惡化。
參考資料:
1.Kassebaum NJ, Bernabé E, Dahiya M, Bhandari B, Murray CJL, Marcenes W. Global burden of severe periodontitis in 1990- 2010: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regression. J Dent Res. 2014;93(11):1045-1053. doi:10.1177/0022034514552491.
2.Lang NP, Tonetti MS. Periodontal risk assessment (PRA) for patients in supportive periodontal therapy (SPT). Oral Health Prev Dent. 2003;1(1):7-16.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8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