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 Message

:::
2019/7/10

不敢做切片?新式切片法 改變攝護腺癌診斷模式 更精準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泌尿部 主治醫師 謝博帆

患者陳先生今年70歲,因小便無力、尿不乾淨而至診所就醫,檢查結果發現,除了攝護腺肥大以外,血清攝護腺特定抗原 (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 PSA ) 也升高,醫師建議做攝護腺切片,陳先生因擔心切片有感染、出血等風險,而遲遲不敢切片。後來陳先生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尋求第二意見,泌尿部謝博帆醫師建議做磁振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病理報告證實是攝護腺癌。患者陳先生因有中風病史,所以便選擇放射治療與荷爾蒙治療。

磁振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切片 改變攝護腺癌診斷模式(中)泌尿部 謝博帆醫師、(左)泌尿部顧問 張兆祥、(右)醫學影像部 腹部影像診斷科主任 林維卿之泌尿腫瘤醫療團隊。/ 公關組 吳芬玫提供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謝博帆醫師表示,隨著國人的飲食逐漸西化,台灣攝護腺癌的盛行率逐年飆升,目前已位居男性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七位。

傳統的攝護腺癌檢測仰賴於肛門指診、抽血檢查PSA與經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泌尿腫瘤團隊引進「磁振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大幅提高攝護腺癌診斷的準確度,可望提供台灣攝護腺癌更精準的診斷方式。
 
泌尿部謝博帆醫師說,傳統做法而言,只要血清PSA大於4ng/ml或肛門指診異常便建議做經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以檢查有無癌症。然而PSA的專一性不高,會受到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炎、泌尿道感染等因素影響。

所以不能單靠PSA來臆斷有無攝護腺癌,需取得病理組織才能確診,但傳統的經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最大的限制為超音波解析度,因多數攝護腺癌無法於超音波清楚呈像,醫師只能進行系統性的隨機切片,切片針頭能否正確穿刺於腫瘤上全憑運氣,猶如大海撈針。

更重要的是,攝護腺切片為一侵入性檢查,切片後可能有血尿、血便,甚至有泌尿道感染、菌血症等併發症。
 
中國附醫泌尿部謝博帆醫師指出,多參數磁振造影 ( 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mp MRI ) 是近年新興的一種攝護腺癌評估工具,藉由綜合評估各個系列的核磁共振影像可以判斷攝護腺癌風險的高低、定位腫瘤區域並協助確認癌症的分期。

「磁振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則是指透過電腦運算,重組攝護腺與腫瘤的核磁共振3D影像,再將其與即時的超音波影像結合,便可以在超音波上清楚看到腫瘤區域。

接著再根據腫瘤位置選擇經直腸或經會陰的標靶切片,可大幅提高切片的準確度、減少失準的切片檢查,透過精準判斷腫瘤的位置更可進一步提高日後根除性手術的成功率。
 
中國附醫的泌尿部與放射線部經過多年合作,累積許多磁振造影判讀與應用的經驗,更在吳錫金教授、張兆祥顧問、黃志平主任等泌尿腫瘤團隊的努力下,於今年在台灣引進磁振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切片系統,並於上個月8日在泌尿科中區月會上由謝博帆醫師發表演說。

只要臨床上懷疑攝護腺癌的男性,特別是攝護腺癌患者欲接受積極追蹤監視或海福刀/氦氬刀局部治療之前,皆可考慮接受磁振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

磁振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切片 改變攝護腺癌診斷模式磁振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切片 改變攝護腺癌診斷模式。/ 公關組 吳芬玫提供

◆ 中時電子報:40歲男罹攝護腺癌 磁振造影保根

◆ 好醫師新聞網:新式切片法 攝護腺癌確診更準確

◆ 自由時報:阿伯怕得攝護腺癌又怕切片 多參數磁振造影先評估​

相關文章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