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醫療新聞
八旬翁發現3公分胰尾腫瘤 中國附醫達文西機器人 精準切除病灶 全部脾臟保留 老翁第二天可下床行走
2023/2/1580歲的賴伯伯去年底(民國111年)因攝護腺疾病就醫,經由電腦斷層(CT)持續追蹤,意外發現胰臟尾部出現大小約3公分的腫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葉俊杰醫師評估,賴伯伯的胰尾腫瘤,疑似為神經內分泌瘤或轉移性癌,雖然現階段無任何不適,但是胰尾腫瘤可能惡化與轉移,
眼角膜感染竟轉複雜型青光眼 六旬長者幾乎失明 超細導管精準植入青光眼手術 搶救近盲視力
2023/2/8六十一歲的張先生兩年前於電腦公司退休,回台中務農享受閒雲野鶴的生活,民國110年10月感覺自己眼睛有異物感,原本不在意,但後來實在越來越難受,求診於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醫學中心李宥伶醫師,確診張先生的眼角膜受黴菌感染嚴重潰瘍,經治療癒合後留下角膜疤痕,出現複雜型青光眼,其中右眼視力不到0.01,幾乎失明,產生隅角沾黏以及虹膜新生血管等多重後遺症,
李光申副院長接受日本京都大學邀請 主講「機械生物學和幹細胞分化之間的交互作用」
2023/2/72023年1月23日,日本京都大學細胞及材料科學整合研究所 (iCeMS) 鈴木淳 (Jun Suzuki) 教授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CMUH) 副院長李光申教授共同主持一場首席科學家研討會。
登山意外重傷全身癱瘓 精準細胞治療逆轉脊髓再生 半年後能靠自己吃飯
2023/2/242歲的張先生於民國110年12月登山時意外墜落,造成脊椎第5到7節頸椎骨折,胸部以下全身癱瘓,送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救,民國111年3月施打第一劑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治療(Bone-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BM-MSCs),由中國附醫脊椎中心匯集神經外科等專家團隊合力搶救,同時術後積極進行復健,張先生至今已完成總共5劑的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治療,
膝蓋軟骨嚴重磨損,得換人工關節嗎?本院研發「胜肽結合膠原蛋白再生軟骨幹細胞」登上「國際醫學期刊」造福退化性關節炎病人
2023/1/5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合幹細胞中心主任洪士杰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長期專注於幹細胞之基礎研究、轉譯醫學與臨床應用。近期鎖定骨關節炎及角膜病變之再生醫學運用有了重要進展,以「具膠原蛋白12靶向專一導向功能之胜肽序列及其於骨關節炎及角膜缺損之應用醫學」榮獲第 19 屆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獎
75歲阿伯起床胸悶心悸,冠動脈阻塞高達99%!「運動心電圖AI輔助判讀系統」 及時介入治療倖免於難
2022/12/2975歲陳伯伯平日生活習慣良好,有高血壓病史,有天起床時忽然感覺胸悶心悸,原以為是胃食道逆流,到中國附醫尋求協助,經消化內科再轉介到內科部心臟血管系,吳宏彬醫師建議使用運動心電圖檢查心血管狀態,運動心電圖顯示陳伯伯運動最大心跳每分鐘139下,ST段輕度下降呈現缺氧,依傳統人工判讀與風險因子評估僅為冠狀動脈中度風險
冬天小心急性「腳中風」恐截肢命危!中國附醫搶救成功,臨床截肢率30%驟降至3%,成果榮登「國際血管學」醫學期刊
2022/12/15徐中和主任分析,張奶奶和郭伯伯,都是屬於急性「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 常常是由於心房顫動, 導致血栓由心臟打出掉落到下肢動脈血管, 而突發急性阻塞。一般治療後,「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病人死亡率以及截肢率仍有20-30%。針對此重大疾病風險,中國附醫2016年成立了「24小時溶栓團隊」, 投入研究治療
大腸直腸癌復發轉移惡性腹膜腫瘤 輔助精準醫療-「免疫細胞療法」與「腹腔高壓氣霧化療」 逆轉病情 腹膜癌細胞幾乎全消失!
2022/11/2454歲的林小姐四年前被診斷大腸癌第四期合併肝臟與肺臟轉移,控制情形頗良好,直到去年底,發現多處腹膜腫瘤轉移,造成嚴重腸道阻塞。張伸吉主任評估後,建議考慮採積極作法,先進行腸道吻合以解決腸道阻塞的問題,同步精準醫療搭配「腹腔高壓氣霧化療( PIPAC)」輔助消滅腹膜腫瘤,並再運用「免疫細胞療法」消除血液中腫瘤並增強免疫力
試管療程反覆失敗?搭配中醫調養,好孕事半功倍
2022/11/3臨床上常見許多患者在多次試管療程失敗後,跑來尋求中醫輔助,有些是反覆取卵顆數仍不夠,每次能取的卵顆數太少、甚至取不到卵;有些是取卵後顆數雖夠,但品質不好,能使用的卵不多;有些是胚胎受精後,碎片或型態不佳,影響著床機率;有些胚胎品質雖好...
巴金森氏症難辨步態「步態凍僵」? AI診斷系統協助神經內科半小時發現七旬長者病情 早期揪出延緩病徵
2022/11/271歲莊伯伯罹患巴金森氏症已十五年,近期家人發現伯伯走路經常停滯不前,腳像是突然走路被地板黏住這般僵硬,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求診,透過「人工智慧醫學診斷中心」的輔助,利用AI運算分析步態影像數據,發現可能出現了巴金森氏症中後期的「步態凍僵」,讓醫護人員得以及早介入再治療,延緩相關病徵